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鸿飞冥冥

鸿飞冥冥

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李轨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后因以“鸿飞冥冥”指有道之人遁隐。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二》:“庞萌为人逊顺,而光武以托孤期之,不惟失于知人,其惑于佞甚矣,子陵所以鸿飞冥冥也。”亦泛指远避祸害,逃之夭夭。李劼人《死水微澜》五部分十五:“而正凶帮凶则鸿飞冥冥,连一点踪影都没有探得。”


主谓 鸿雁飞向高远的天际。比喻隐士远走高飞脱身隐迹。汉·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弋人何慕焉?”明·徐渭《四老图赞》:“或以为商颜采芝之辈,~矣,而胡为乎浅水平山?”后也指肇祸者逃之夭夭。李劼人《死水微澜》5部15:“而正凶帮凶则~,连一点踪影都没有探得。”△多用于指脱身而走。→远走高飞 ↔天网恢恢。 也作“飞鸿冥冥”。


【典源】 汉·扬雄《法言·问明》:“或问君子,在治,曰:‘若凤。’在乱,曰:‘若凤。’或人不谕,曰:‘未之思矣。’曰:‘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

【今译】 有人问君子在治世如何,答道:“像凤凰。”又问在乱世如何,答道:“像凤凰。”问的人不明白,又解释道:“治世则出现,乱世则隐去。鸿雁高飞远去,猎人又怎么射得到呢。”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志向高远; 或形容远祸避害。

【典形】 避弋、高鸿、高鸿避弋、歌鸿冥、鸿避弋、鸿飞冥冥、冥鸿、弋慕鸿、弋人空慕、鸿惊避戈、冥鸿云外,弋者何慕。【示例】

〔避弋〕 宋·苏轼《次韵程正辅》:“孤鸿方避弋,老骥犹在坰。”

〔高鸿〕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高鸿避弋〕 宋·杨亿《因人话建溪旧居》:“经年已结南枝恋,更羡高鸿避弋飞。”

〔歌鸿冥〕 宋·梅尧臣《次韵答黄介夫》:“彼勿叹凤衰,此正歌鸿冥。”

〔鸿避弋〕 清·唐孙华《敬题先师朱昭芑先生遗像》:“但看鸿避弋,谁想凤仪庭。”

〔鸿飞冥冥〕 宋·范成大《范老前岁相别》:“鸿飞冥冥鸥浩荡,安得置之鸡鹜间?”

〔冥鸿〕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弋慕鸿〕 宋·苏辙《次前韵观试进士》:“文缛山藏豹,飞高弋慕鸿。”

〔弋人空慕〕 明·高启 《沁园春》:“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词语鸿飞冥冥】  成语:鸿飞冥冥汉语词典:鸿飞冥冥

猜你喜欢

  • 泰阿倒持

    《汉书.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网,以为汉政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泰阿:剑名,欧冶铸。这是说秦无道,致使陈涉、项羽伺机发难,譬若倒持泰阿利剑,以柄授人。后

  • 壁鱼悬

    源见“羊续悬鱼”。指清官不受馈赠。明李梦阳《哭郡守郝公》诗:“曾闻溪虎避,早见壁鱼悬。”

  • 奉如神明

    《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后以“奉如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为尊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八回:“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他奉如神明起来?”述补 信奉得像敬神似的。形容对某

  • 祖生先

    源见“祖鞭先著”。表示抢先立功。元王恽《木兰花慢.十三年平阳秩满清明日赋》词:“功名事无有分,且着鞭,休羡祖生先。”

  • 买臣采樵

    《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字翁子,“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

  • 囊被

    同“囊衣”。南朝 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既而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词语囊被】   汉语大词典:囊被

  • 莺迁乔木

    源见“出谷迁乔”。喻仕途升迁或境遇好转。元施惠《幽闺记.洛珠双合》:“文武掇巍科,丹桂高攀近嫦娥。喜莺迁乔木,凤止高柯。”

  • 自倒中郎屣

    源见“倒屣延宾”。谓热情迎客。清孙枝蔚《喜周元亮司农生还次龚孝升总宪韵》之十:“自倒中郎屣,公然四座惊。”

  •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形容徒费唇舌。语出《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良药苦口,信有之矣。”亦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廖仲

  • 日试万言

    一日之中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形容思路敏捷、才气横溢。见唐张涉的事迹。张涉,浦州(今山西蒲州)人。唐宪宗时曾在国学为诸生讲课,后迁国子博士。善写文章,曾请有司日试万言。故时人呼其为张万言。德宗即位后,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