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革,皮革。用马革包裹尸体,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决心。语出东汉名将马援之口。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以伏波将军受命率军南下,平定交阯叛乱。二十年,得胜班师还朝。他的朋友孟冀前来祝贺。马援激昂慷慨地对他说,男儿自当战死在边疆,用马皮裹尸归葬,怎能躺在床上死在自己的儿女身边呢?后来,在镇压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在军中,实现了他的“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志愿。

【出典】:

后汉书》卷24第841页《马援传》:“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例句】:

宋·苏轼《赠李兕彦威秀才》:“誓将马革裹尸还,敢学班超苦儿女。”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51回:“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明·张岱《五异人传》:“清师入越,燕客遂以死殉。临刑语仆从曰:‘我死,弃我于钱塘江,恨不能裹尸马革,乃得裹鸱夷皮足矣。’” 梁启超:《侠情记传奇》第一出:“这些慷慨义烈的英雄,他原以流血救民自命,就是马革裹尸也不能算作不幸。”


主谓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的气概。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明珠喝道:犟! ……真到那一天,养马都没门,~吧。”△褒义。用于描写军人无畏的气概。→捐躯疆场 蹈节死义 ↔苟且偷生。也作“马革盛尸”、“裹尸马革”。


【典源】 《东观汉记·马援》:“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南方,立有大功,归来后有朋友祝贺他。马援说:“目前匈奴、乌桓仍在北方侵扰,我正准备向皇帝请求去攻打他们。男子汉应当死在边疆旷野,用马皮裹尸首回来葬埋,怎能卧床上死在儿女跟前呢?”朋友说:“作为英雄壮士,的确应该如此。”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决心为国战死疆场。

【典形】 包马革、革誓裹尸、裹革、裹尸、裹尸马革、裹尸入、马革、马革裹尸、马革裹战场、甘同马革、马革谁包、裹全尸、裹尸还。

【示例】

〔包马革〕 宋·陆游《猎罢夜饮示独孤生》:“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革誓裹尸〕 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铜留铸柱,革誓裹尸。男儿自立边功,壮士犹羞病死。”

〔裹革〕 明·皇甫汸《从军行寄赠杨用修》:“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

〔裹尸〕 明·袁宏道《伏波将军避暑石室》:“行尽跕鸢水上头,裹尸方始得心休。”

〔裹尸马革〕 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裹尸入〕 南朝梁·何逊《见证人分别》:“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马革〕 清·孙暘《甲寅四月宋蓼天少宰以边才特疏荐余》:“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马革裹尸〕 宋·苏轼《赠李兕彦威秀才》:“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


【词语马革裹尸】  成语:马革裹尸汉语词典:马革裹尸

猜你喜欢

  • 采薇翁

    源见“采薇”。借指隐居老人。宋苏轼《自普照游二庵》诗:“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 蛮语参军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

  • 楚囚

    源见“南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借指处境窘迫无计可施者。唐王昌龄《箜篌引》:“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草木悲感声飕飕。”明梁辰鱼《浣纱记.谈义》:“堪笑流离一楚囚,萧萧空自佩吴钩。”【词

  • 轮扁不能言

    源见“轮扁斫轮”。谓精湛技艺,难以言传。《南齐书.陆厥传》:“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老夫亦不尽辨此。”

  • 白衣人远

    源见“白衣送酒”。指无人送酒欢饮。宋陈允平《氐州第一》词:“寂寞东篱,白衣人远,渐黄花老。”

  • 毁方

    源见“毁方瓦合”。谓毁弃立身行事的准则。明文徵明《周康僖公传》:“事有义命,毁方以求济,如义何?”【词语毁方】   汉语大词典:毁方

  • 临贲

    《诗.小雅.白驹》:“贲然来思。”毛传:“贲,饰也。”朱熹集传:“贲然,光采之貌也。”后因以“临贲”谓光临。宋苏辙《元祐七年生日谢表》之一:“使华临贲,亲族增荣。”【词语临贲】   汉语大词典:临贲

  • 曾参错见

    同“曾参杀人”。元白朴《墙头马上》:“赤紧的陶母熬煎,曾参错见,太公跋扈。”

  • 蜮箭

    源见“含沙射影”。喻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明徐孚远《交行摘稿.伙长已误入一线沙以出沙为艰欲沿山而行》诗之二:“港内艨艟正郁然,将施蜮箭吐蛟涎。”

  • 内举不避亲

    源见“祁奚之荐”。谓荐贤公正。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主持事业最主要的基本态度一》:“中国古话于‘大义灭亲’之外,还有一句叫做‘内举不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