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隐若敌国

隐若敌国

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侧足,因担心而不敢正面相向)。诸将见战陈(同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常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汉光武帝大将吴汉,性格坚强,极有胆力,即使面临大敌,形势不利,亦能镇定自若,岿然而有筹略在胸。故刘秀夸赞他俨然像一个相当的国家。隐,威重貌。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后因比喻对国家极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主谓 隐,威严的样子;敌国,可以和国家相匹敌。形容人威严、庄重。也指其人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李贤注:“隐,威重之貌。言其威重若敌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张延隽)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矣。”△褒义。多用于威严的将领。也作“隐然敌国”。


【词语隐若敌国】  成语:隐若敌国汉语词典:隐若敌国

猜你喜欢

  • 馆娃宫

    源见“西施”。春秋时吴国宫名。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吴俗称美女为娃,故名。文人常用以抒发朝代兴亡的怀古之情。宋孙光宪《思越人》词之一:“古台平,芳草远,馆娃宫外春深。翠黛空留千载恨,教人何处相寻?”明唐

  • 芥蒂

    细小的梗塞物。本作“蒂芥”。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云梦,古之大泽。后用“芥蒂”比喻积塞在心里的嫌隙,使人不快。宋代苏轼《送路都曹》诗:“恨无乖崔老,一洗芥蒂胸。

  • 泉鱼跃

    同“弦奏跃鱼”。唐独孤及《和张大夫秋日有怀呈院中诸公》:“窃效泉鱼跃,因闻郢曲妍。”

  • 加人

    《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加,陵也。”后因以“加人”谓凌轹他人。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余戆而狂,年未三纪,乘气加人,无挟自恃。”【词语加人】 

  • 启予足,启予手

    启:开。 揭开衣衾看看我的脚和手。 古人用作临终的代称。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

  • 五经纷论

    《后汉书.逸民传.井丹传》:“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少受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论井大春。’性清高,未尝修刺候人。”后汉.井大春,年幼时就在太学读书,精通《五经》(《

  •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宋书.范晔传》:“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见“一家之言”。《宋书·范晔传》:“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词语一家之作】  成语:一家之作汉语大词典:一家之

  • 抽丰

    同“打秋风”。明 马佶人《荷花荡》八出:“小生只因会试进京,路过扬州,此间司理,是我座师,政欲抽丰一回,以作进京资斧之计。”《儒林外史》四四回:“哥这番去,若是多抽丰得几十两银子,回来把父亲母亲葬了。

  • 望夷宫

    秦代宫名,赵高杀秦二世胡亥于此宫。故址在今陕西泾阳东南。《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斋于望夷宫。”裴骃《集解》引张晏曰:“宫在长陵西北,长平观道东故亭处是也。临泾水作之,以望北夷。”

  • 朝三四

    源见“朝三暮四”。形容欺诈。林百举《悲愤》诗之四:“是谁妙计朝三四,只恐交征日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