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篦刮眼膜

金篦刮眼膜

同“金篦刮目”。唐杜甫《谒文公上方》诗:“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典源】 《涅槃经》八:“有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刮其眼膜。”《北史·孝行传·张元传》:“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閤。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今译】 《涅槃经》讲,有盲人为治疗眼病,去看良医,良医就用金篦为他刮除眼膜。南北朝时张元,其祖父因为眼病丧失视力三年,张元十分忧愁,为此请僧人做法事,七天七夜转《药师经》拜求佛祖,夜里梦见一老翁用金篦为其祖父治眼。后来其祖父果然重见光明。金篦是一种形似箭镞的手术刀,古代印度医者用它来刮除病人眼中的翳膜,印度僧人受戒时,将金篦加于眼上,以示刮除无智膜。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去除障碍,使心地明净; 也用以形容治疗眼疾。

【典形】 宝篦刮、烦金篦、刮膜篦、刮眼膜、金篦刮膜、金篦刮目、金篦刮眼膜、金篦术、刮膜金篦、金篦开倦眼、眼膜欲刮、尘眼开金篦。

【示例】

〔宝篦刮〕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病膜谁将宝篦刮,痒背恰得仙人抓。”

〔烦金篦〕 宋·陈与义《留别心老》:“每见眼自明,不复烦金篦。”

〔刮膜篦〕 宋·陆游《醉归》:“禅心每笑弹棋局,道眼长捐刮膜篦。”

〔刮眼膜〕 宋·陆游《赠苏召叟》:“才华刮眼膜,文字愈头风。”

〔金篦刮膜〕 宋·黄庭坚《次韵无实病目》:“金篦刮膜会有时,汤熨取快术诚短。”

〔金篦刮眼膜〕 唐·杜甫《谒文公上方》:“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金篦术〕 唐·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猜你喜欢

  • 富人侯

    《汉书.车千秋传》:“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武帝见而悦之……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西汉车千

  • 汝曹催我老

    汝曹:你等。指子女。曹,等辈,侪类。 意谓子女成长,使父母心力交瘁而加速衰老。语出唐.杜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征》:“人人(按:指泰西

  • 灵犀一点

    源见“心有灵犀一点通”。喻两心相通。元郑光祖《倩女离魂》四折:“没揣的灵犀一点潜相引,便一似生个身外身。”亦泛指灵感。清袁枚《遣兴》诗:“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 冬温夏凊

    源见“晨昏定省”。谓冬天温被使暖,夏天扇席使凉。形容事亲极孝。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膝下红颜,须代冬温夏凊;眼前白发,况兼影只形孤,怎舍庭帏,愿供菽水。”并列 比喻侍奉父母做到无微不至。语本《礼

  • 驿使

    源见“陆凯传情”。借指梅花。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词语驿使】   汉语大词典:驿使

  • 九坂

    同“九折坂”。清吴伟业《满江红.寿顾吏部松交五十》词:“眼底羊肠逢九坂,天边鳄浪愁千斛。”

  • 谀墓中人

    唐.李商隐《李义山文集》四刘乂载:唐人刘乂能歌诗,闻韩愈接天下士,往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诸公,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刘乂所言是指韩愈为人作碑铭,因多谀辞而得厚酬。

  • 宽带眼

    源见“沈约瘦”。形容身体日渐消瘦。宋王安石《寄余温卿》诗:“平日离愁宽带眼,讫春归思满琴心。”

  • 无弦

    同“无弦琴”。唐李白《赠崔秋浦》诗之二:“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 青白眼

    青眼:直视,比喻受到重视。白眼:眼睛上翻,比喻受到轻视。形容看人下菜,为人势利。阮籍事迹见前“得意忘形”。他为人性格怪异,不拘礼法,能用黑眼珠、白眼珠看人。遇到凡夫俗子,便以白眼相看;看见志同道合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