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襄野迷途

襄野迷途

庄子.徐无鬼》:“黄帝(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姓公孙名轩辕)将见大隗(wěi,道家理想的圣哲)乎(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音xí)朋前马,昆阍、滑嵇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过分为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要到具茨山去会见大隗,走到襄城野外迷了路。正在愁着无处打问时,恰巧遇到一个牧马的小孩。他们问小孩知道不知道具茨山?大隗在什么地方?又问他治理天下的道理。小孩说,治理天下和牧马一样,就是要排除妨害马群成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庄子通过牧童的口所宣扬的是“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治理天下,也和牧马人牧马一样,不可驱马整日奔驰,以免过分疲惫。只须放任马群自由自在地在原野上饮食,奔逐,憩息。更不应鞭策它们去干什么。主张“休养生息”虽不无可取之处,但“无为而治”的消极思想却是应该摒弃的。

作为一个典故,用“襄野迷途”或“失道”常比喻迷失方向、道路,陷入困境,可以具体指,也可以抽象指。唐.杜甫《释闷》诗:“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唐.元稹《望云骓马》诗:“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由窄。”


猜你喜欢

  • 悲歌学楚囚

    源见“南冠楚囚”。谓哀叹自己常常客居他乡。宋苏轼《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诗:“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

  • 月明如水浸楼台

    浸( ㄐㄧㄣˋ jìn ):泡在水里。 形容月夜的优美景色。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一折:“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院,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只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元.无名氏《

  • 叶县履

    同“叶县凫”。唐骆宾王《和李明府》:“传闻叶县履,飞向洛阳城。”

  • 生花妙笔

    同“生花笔”。韩静霆《小八路的怀念》诗:“感谢画家的生花妙笔呵,把我又带回毛主席身边。”见“生花之笔”。张天明《红旗颂》:“红旗呵,红旗! 要画出你的英姿,我该用怎样的~?”【词语生花妙笔】  成语:

  • 痴儿了官事

    同“痴儿了公事”。宋陈与义《蒙示黄磵佳诗三读钦羡》诗:“痴儿了官事,官事那可讫?”【典源】《晋书·傅咸传》:“ (杨) 骏弟济素与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 (gungun),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

  • 泛五湖

    源见“范蠡扁舟”。谓退隐江湖。唐李泌《长歌行》:“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 清漪

    同“清涟”。南朝 齐谢朓《泛水曲》:“日晚厌遵渚,采菱赠清漪。”【词语清漪】   汉语大词典:清漪

  • 太乙灯

    同“青藜灯”。明李东阳《和杨学士先生东阁跌坐韵》之二:“仙人露下秋茎白,太乙灯来夜影孤。”【词语太乙灯】   汉语大词典:太乙灯

  • 晦明

    《易.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后以“晦明”谓韬晦隐迹。南朝 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词语晦明】   汉语大词典:晦明

  • 一岁再赦,好儿喑噁

    好儿:即好人。喑噁:发怒之声。 一年两次赦免囚犯,只会使好人感到愤怒。语出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三引崔寔《政论》:“近前年一期之中,大小四赦。谚曰:‘一岁再赦,好儿喑噁。’”汉.王符《潜夫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