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膻行”。比喻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行为。梁启超《灭国新法论》:“夫使外国借债于我,而非有大欲在其后也,则何必互争此权,如蚁附膻,如狗夺骨?”见“如蚁慕膻”。梁启超《灭国新法论》:“夫使外国借债于我
《晋书.陆机传》:“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梁.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平吴之利,在获二俊。”晋武帝
同“障扇遮尘”。金冯璧《和希颜》:“虎守天门未易通,庾尘无扇障西风。”
《公羊传.桓公八年》:“〔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何休注:“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后因用“裘葛”为寒暑时序变迁。元柳贯《睡馀偶题》诗之三:“简书方厉禁
《汉书.郊祀志》:“康后闻文成死(康后,汉胶东王后;文成,方术之士),而欲自媚于上(汉武帝),乃遣栾大入(胶东王宫人,后为尚方。宫人、尚方皆官名。宫人,主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尚方,主管配制药品),因乐成
表示既有书本知识,又有社会经历。 形容入学问渊博,见多识广。语出元.方回《六言四首.自来》:“读万卷行万里,酌一杯题一诗,颓龄如此如此,豪气已而已而。”后多引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钟惺《题马
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词语匹夫不可夺志】 成语:匹夫不可夺志汉语大词典:匹夫不可夺志
同“王俭府”。清袁枚《寄西川方伯徐芷亭同年五十四韵》:“王俭芙蓉府,徐陵玳瑁筵。”
是用:因此。 君子屡次盟誓,乱子因此增长。 表示不以诚信为基础的盟誓毫无价值。语出《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大人之道,周而不比,微
同“悬弧射矢”。清李渔《南归道上生儿自贺》诗:“四方不用悬弧矢,千里亲教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