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上来了。

【出典】: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例句】: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业兴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宋·王观国《学林》7《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主谓 ①比喻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王林《叱咤风云》:“已经冲进大门口的群众听到胖官员~的回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②内部的争吵、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贬义。多用于描写处事方面。


解释矛:长矛,用来刺杀的武器。盾:盾牌,用来防御的武器。常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卖)楯(同“盾”,盾牌)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当他卖自己的盾牌时,他夸赞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卖自己的矛。这时他又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听到了这两句话,于是就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因为不能戳穿的盾和无物不能刺穿的矛,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

例句

如果没有真正下功夫,仅靠“剪切、粘贴、复制”弄出来的论文难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甚至主要观点都自相矛盾。


【词语自相矛盾】  成语:自相矛盾汉语词典:自相矛盾

猜你喜欢

  • 冲锋陷阵

    亦作“冲坚陷阵”。陷:深入,攻破。向敌人冲锋,深入敌人阵地,形容打仗非常勇敢。崔暹(xiān,?-559年),字季伦,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很受高欢的信任,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监督百官。崔暹为人正直

  • 护铃

    同“护花铃”。梁启超《蝶恋花.感春》词:“早识护铃成漫约,馀英悔不春前落。”【词语护铃】   汉语大词典:护铃

  • 任子钓

    源见“钓东海”。泛指渔人垂钓。宋刘过《发舟》诗:“青竹闲垂任子钓,紫鳞时掣季鹰鱼。”

  • 无毡

    《新唐书.郑虔传》载:郑虔为国学广文馆博士,在官贫约,杜甫赠诗有“坐客寒无毡”句。按,杜诗为《戏简郑广文虔呈苏司业源明》,诗云:“才名四十年,坐官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后因以“无毡”为居官

  • 迎尘拜

    同“望尘而拜”。元张养浩《普天乐》曲:“折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苦尽甘来。”

  • 玉山倾倒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即山涛)曰:‘嵇叔夜(嵇康字叔夜)之为人也,岩岩(高峻的样子)若孤松之独立;其

  • 廪假

    《汉书.龚遂传》:“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颜师古注:“假谓给与。”后因以“廪假”指谷物的借贷。宋叶適《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凡故畴新畎,廪假进退,抱孙长息,婚嫁有无,皆落莫恍惚,若梦中事。”【词

  • 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化:感化。存:在。神:治理。 所经过之处,人们受到感化;所停留之地,地方得到治理。 古时形容圣君贤臣的德业。语出《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王引之

  • 王衍风鉴

    《晋书.王戎传》附王衍:“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

  • 蓝桥玉臼

    源见“蓝桥”。神话传说捣仙药玄霜用的玉杵石臼。元吴莱《岭南宜蒙子解渴水歌》:“柏观金茎擎未湿,蓝桥玉臼捣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