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前倨后卑”,指先傲慢而后谦恭。公元前338年,纵横家苏秦到达秦国,向秦惠文王进连横之策。秦王因为刚杀商鞅,对各国游说之士极为反感,便以自己“羽毛未丰”而加以拒绝。苏秦仍不死心,先后向秦王上书十次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朱喜注:“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一方面以父母的高寿而欣喜,一方面以父母的变老而恐惧。形容忧喜兼有的复杂心情。后因以
衣服不经新的,从哪里得到旧衣。《世说新语.贤媛》:“桓车骑不好著新衣,浴后,妇故送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而得故。’桓公大笑著之。”桓车骑:即桓冲,东晋大将,因任车
同“徐巿东游”。元 萨都剌《吴越两山亭》诗:“仙乘缥缈东海东,徐福楼船竟何益?”
同“董卓脐”。明陈子龙《策勋府行》:“卓脐已照西京城,莽头更悬沧海上。”
《南史.徐陵传》:“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沙门:佛教称依戒律修道的人。释:和尚。后人因此以“天上石麟”称颂人家的儿子。
源见“终军弃?”。指少年有为之时。唐 耿?《送郭秀才赴举》诗:“乡赋《鹿鸣》篇,君为贡士先。新经梦笔夜,才比弃?年。”
源见“乘龙出鼎湖”。对去世帝王的哀悼思慕。《梁书.简文帝纪》:“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慕号擗,厝身靡所。”清恽敬《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墓志铭》:“高宗纯皇帝宾天……公夙夜攀慕。”亦泛指哀悼。北周庾信
汉.刘向《说苑.立节》:“雍门子狄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同畋,打猎)于囿(指苑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