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结缨而死

结缨而死

缨(yīiīing英):系在脸下巴底下之帽带子。

此典指子路被乱军砍断帽带子,他系帽带子,被杀死。子路(前542年——前480年),仲氏,名由,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孔子学生。性爽直勇敢,喜闻过,事亲至孝。孔子任鲁国司寇(掌刑狱、纠察)时,他任季孙氏宰(家臣),后任卫国(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大夫孔悝(kuī亏)宰(家臣),卫国贵族之间发生内乱,子路赶回城里去,想救孔悝出城,被乱军砍断帽带子。子路说:“有德君子之死,帽子不能脱去。”于是他系帽带子,被杀死。后以此典形容慷慨献身。此典又作“结缨”、“仲由缨”、“效子路”

【出典】:

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2193页:“子路曰:‘君子(西周、春秋时对贵族通称;春秋末及以后称“有德者”)死而冠不免(脱去)。’遂结缨而死。”

【例句】: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尝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 宋·文天祥《言志》:“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


【典源】 《左传·哀公十五年》:“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 (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

【今译】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 (一字“季路”) 为卫国大夫孔悝之邑宰,孔悝与太子蒯聩作乱,当时子路正在外,闻讯赶回,途中遇见别人,劝他不要回去,子路说:“我既为食禄的臣子,不能逃避。”于是冲进城去,孔悝与蒯聩登台与子路相见,子路想烧台,蒯聩害怕,派石乞、孟黡下台与子路搏斗,击断子路的冠带。子路说:“君子死,冠不能不戴。”在结冠带时,被对方杀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慷慨献身。

【典形】 结缨、效子路、仲由缨。

【示例】

〔结缨〕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尝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 剖心摩踵,以报所天。”

〔效子路〕 宋·文天祥《言志》:“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

〔仲由缨〕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


猜你喜欢

  • 假狐使势

    源见“狐假虎威”。指狐假虎威之徒逞威风。清无名氏《偷甲记.庙算》:“此辈不过草芥前程,若到彼处,易于假狐使势。”

  • 泣别虞姬

    源见“虞歌诀别”。表达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金萧贡《楚歌》:“楚歌一夜四面发,泣别虞姬歌数阕。”

  • 躬逢盛事

    见“躬逢其盛”。【词语躬逢盛事】  成语:躬逢盛事汉语大词典:躬逢盛事

  • 砺戈秣马

    磨戈喂马。比喻作好战斗准备。《旧唐书.刘仁轨传》:“虽妖孽充斥,而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见“厉兵秣马”。《旧唐书·刘仁轨传》:“宜~,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

  • 五车读

    同“五车书”。宋陆游《读书》诗:“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寞衡门书满屋。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茅店:茅草盖成的客店。 意谓寄宿于茅店的旅客一听鸡叫就趁着月光上路,及至走到带霜的板桥上,看见上面的足迹,知道还有更早的行人。 形容旅客早行所见景色。语出唐.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

  • 剑挂

    源见“季札挂剑”。谓守诺重信。清王夫之《哀管生永叙》诗:“人情谁剑挂,天道岂弓张。”

  • 墙里佳人

    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语出苏词,后以此多写“

  • 张仪展舌

    源见“张仪舌”。谓施展才干。唐李群玉《献王中丞》诗:“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那惭跨下羞?”

  • 秋毫之末

    秋季时,兽类新长的细毛的尖端,喻极为微细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朱熹集注:“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一车柴草。偏正 秋天动物新换的绒毛的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