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竖子居肓

竖子居肓

源见“病入膏肓”。指病情险恶。宋陆游《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 (晋景公) 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今译】 春秋时,晋景公患病,求医于秦桓公。秦桓公派医缓前去治病。在医缓未到前,晋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小孩,一个说:“缓是良医,我怕他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呢?”另一个说:“藏在肓之上,膏之下好了,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缓来后,果然认为病已无法救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病情危重,不可医救; 也以“二竖”等借指疾病。

【典形】 二竖、膏肓之疾,疾竖、晋竖、竖子、竖子居肓、疾号竖子、二竖子。

【示例】

〔二竖〕 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倏忽人世,俄然今古,崇发两星,医惊二竖。”

〔膏肓之疾〕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膏肓之疾不救,衰亡之国不理。”

〔疾竖〕 宋·陆游《草亭独坐》:“睡蛇死后魔无力,疾竖降来药有灵。”

〔晋竖〕 唐·韦庄《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胸中疑晋竖,耳下斗殷牛。”

〔竖子〕 宋·陆游《小疾偶书》:“竖子何劳一除扫,区区犹欲恃膏肓。”

〔竖子居肓〕 宋·陆游《病中作》:“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猜你喜欢

  • 谨毛失貌

    《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意为谨于毫毛,注意小处,却失去了全貌,忽略了大处。并列 绘画时仅注意描画毫毛而忽略整体形貌的协调。比喻做事不考虑大局只注意小枝节。《淮南子·说村训》:“画者谨毛

  • 亲受矢石

    见“亲当矢石”。

  • 画蛇添足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坏事。楚怀王时,楚国将领昭阳率楚军伐魏,夺取八座城池,随即移兵攻齐。这时,齐王派陈轸为使者去见昭阳,先向他祝贺战胜魏国之功。而后问他按照楚国法令,打了胜仗,如何升官加爵

  • 牛山客

    源见“牛山下涕”。指齐景公,亦借指哀叹人生短暂的人。宋朱熹《水调歌头.檃括杜牧之齐州诗》词:“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泪沾衣?”【词语牛山客】   汉语大词典:牛山客

  • 露台不为

    《史记.孝文本纪》:“尝欲为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账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封建统治者当

  • 马革包尸

    同“马革裹尸”。明朱鼎《玉镜台记.系狱》:“吾儿今死王事呵,纵然马革包尸,国史清名无玷。”

  • 湘君

    同“湘妃”。《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舜涉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 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或以为湘水

  • 洛生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注引宋明帝《文章志》:“(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洛生咏即指洛阳书生带鼻浊音的吟咏,犹如今天

  • 南金东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中国古代,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是精美的物品。后因以“南金东箭”比喻人才的贵重者。《晋书》列传第三十八《顾荣、纪瞻、贺循

  • 扶抟

    源见“鲲鹏展翅”。指暴风。元 萨都剌《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抟。”亦指腾飞。明何景明《赠樊生鹏》诗:“即看成羽翼,何日起扶抟?”【词语扶抟】   汉语大词典:扶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