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出极细微绒毛,比喻微小事物。此典指韩信称赞刘邦率军西进,一路上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后以此典比喻军队纪律严明;又比喻为人清正廉洁。在萧何再三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便问计于韩信。韩信分析了楚项羽、汉刘邦双方之形势,指出:项羽不仅性情暴躁、眼光短浅、用人不能放手;而且,对军队不能约束。项羽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受到极大摧残和损害,百姓因此十分不满。项羽表面看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容易打败。自从汉王您进入武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丹江上,古代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没有丝毫侵犯百姓利益,废除秦朝苛刻法令,与秦地百姓立约,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称王的。此典又作“秋毫不犯”。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2页:“大王之入武关,秋豪(通“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肃,秋毫无犯。”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2折:“老夫一生公正廉直,与人秋毫无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回:“我与民秋毫无犯,哪得财物与他?”


主谓 秋毫,动物在秋天所新换的绒毛。非常微小的东西都不侵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毫不骚扰、侵犯。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褒义。用于形容正义军队。↔烧杀抢掠 洗劫一空 鸡犬不留。也作“秋毫不犯”。


一丝一毫都不侵犯谓之 “秋毫无犯”,喻军纪严明。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可谓 “秋毫无犯”。一针一线都是小而贱之物,“秋毫”犹此。

“毫”谓细毛,人体上即有无数 “毫毛”。

为什么说 “秋毫”呢?

“秋毫”指鸟兽在秋季新长出来的细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 《四书集注》: “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言毫末纤小,不易察见。 “秋毫之末”比喻极为纤小之物。“明察秋毫”则谓能洞察一切,目光敏锐,观察入微。

因此,“秋毫”引申为纤小、细微之义,比喻一针一线等小而贱之物,所以 “秋毫无犯”即谓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侵犯,比喻严明的军纪。

“沛公入关,秋毫无犯”( 《汉书·高帝纪》) ,是因为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忠谏,与百姓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史记·淮阴侯列传》) 。


【词语秋毫无犯】  成语:秋毫无犯汉语词典:秋毫无犯

猜你喜欢

  • 御魑

    同“御魑魅”。唐柳宗元《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御魑恩犹贷,思贤泪自潸。”

  • 缝囊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骘前后荐达屈滞,解救患难,书数十上……”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吴录》云:“骘表言曰:‘北降人王潜等说,此相部伍,图以东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以大向荆州。夫备不预设,难以

  • 剑腹蜜口

    源见“口蜜腹剑”。谓口头上说的好而内心歹毒。明 杨柔胜《玉环记.富童谮非》:“花言巧语妆陷人,嗏,剑腹蜜口畜生性。”【词语剑腹蜜口】   汉语大词典:剑腹蜜口

  • 斗霹雳

    《北齐书.薛孤延传》:“高祖(高欢)尝阅马于北牧,道逢暴雨,大雷震地。前有浮图一所,高祖令延视之。延乃驰马按矟(shuò,同槊,矛类的兵器)直前,未至三十步,雷火烧面。延唱杀,绕浮图走,火遂灭。延还,

  • 记曲娘子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部》载:唐 大历中,歌者张红红与其父乞食于路,将军韦青闻其喉,纳为姬。尝有乐工撰新曲未进,先印可于青。青潜令红红听于屏后,以小豆数合记其拍。乐工歌罢,青入问,云:“已得矣。”青出

  • 不共戴天

    原作“弗与共戴天”,意谓不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生活,表示仇恨极深,誓不两立。古人认为,与有杀父之仇的人,应当誓不两立,不在一个天底下生活;与有杀兄屠弟之仇的人,应当携带武器,随时准备械斗;与自己朋友有仇

  • 曲突计

    同“曲突谋”。清王闿运《独行谣三十章赠示邓辅纶》诗:“乡使并全力,武宣扫无馀。置此曲突计,焦头赏曾胡。”

  • 梁珠

    源见“魏车委照”。指宝珠。唐褚亮《奉和望月应魏王教》:“色共梁珠远,光随赵璧圆。”【词语梁珠】   汉语大词典:梁珠

  • 巫山云雨

    战国 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 三矢平虏

    同“三箭定天山”。唐白居易《答箭簇》诗:“何不向东射,东海有长鲸。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