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

本谓作战时要见机而动,不硬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后常指见困难退缩不前。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归国为君,是为晋文公。为了取威定霸,公元前632年以救宋为名,联合诸侯与楚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在双方部署战争时,楚成王发现战争形势于己不利,下令各路军队撤兵回国。他派遣使者告诉楚军统帅成得臣说:“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而终于回国为君,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对民情真伪都了解。天意让他回国,怎么能违背呢?《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正义的事不可抵挡。这几句话,现在说的就是晋国。”成得臣不听楚王命令,仍然进军,结果导致城濮之败。

【出典】: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例句】: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吴子·料敌》:“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连动 ①作战或做事要见机行事,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则应退却。《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军之善政也。”②怕困难而退缩不前。高阳《粉墨春秋》:“这是他故意出个难题,好让川本~。”△多用于因困难而退却方面。→畏缩不前 ↔知难而进


【词语知难而退】  成语:知难而退汉语词典:知难而退

猜你喜欢

  • 宠辱无惊

    见“宠辱不惊”。《警世通言》卷1:“子期~,伯牙愈加爱重。”【词语宠辱无惊】  成语:宠辱无惊汉语大词典:宠辱无惊

  • 鲁酒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陆德文释文:“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恕,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长于诸侯……我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怒,

  • 碎金收辟寒

    源见“辟寒金”。借指收集菊花花瓣以御霜寒。宋苏轼《次韵子由所居》之一:“堂后种秋菊,碎金收辟寒。”

  • 焦头

    同“焦头烂额”。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即事五首》之三:“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词语焦头】   汉语大词典:焦头

  • 郑卫桑间

    桑间在卫国濮水上。郑卫、桑间:指春秋战国时产生在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是淫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秦代李斯《谏逐客书》:“郑、卫、

  • 宋国高风

    同“宋都风”。唐李咸用《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诗:“宋国高风休敛翼,圣朝公道易酬身。”

  • 閟烛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死后,葬郦山,其墓中“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张守节正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后遂以“閟烛”指藏于墓室中的烛火。明徐渭《铜雀妓》诗:“重泉锁玉燕,閟烛绕

  • 大笑人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说,下等士人听到“道”,哈哈大笑,如果不笑,那“道”就不成其为“道”了。下士为一般人,对“道”不理

  • 白首空归

    《后汉书.献帝纪》:“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白首空归”谓头已白,年已老,然而学问

  • 子猷

    源见“子猷惜此君”。借指知音者。五代齐己《溪斋》诗之一:“子猷何处在,老尽碧琅玕。”【词语子猷】   汉语大词典:子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