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矍铄翁

矍铄翁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时年六十二,(光武)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矍铄,老年精神健旺。后以“矍铄翁”称精神健旺的老人。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诗:“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典源】《东观汉记·马援》:“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 (字文渊) 南征屡建功业,在刘尚征伐武陵五溪蛮夷失败后,他又主动请求带兵出征。当时他年已六十二岁,光武帝照顾他年老,没有允许。马援表示:“我仍能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骑在鞍上左右顾盼,显示自己仍可征战。光武帝笑着说:“这老翁真有精神啊!”于是派马援出征。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人老但壮心犹在,思建勋业。

【典形】 据鞍、矍铄、矍铄翁、马援据鞍、翁矍铄。

【示例】

〔据鞍〕 宋·陆游 《寄陶茂安监丞》:“永州太守鬓毛残,矍铄犹能起据鞍。”

〔矍铄〕 宋·刘筠《旧将》:“秋来从猎长杨榭,矍铄犹能一据鞍。”

〔矍铄翁〕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马援据鞍〕 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虽复廉颇强饭,马援据鞍,求欲报恩,何能为役?”

〔翁矍铄〕 清·黄景仁《贺新凉·寿州遇桐城吴竹亭丈话旧》:“闻说东山丝竹尽,谁恸西州门路。翁矍铄,依然如故。”


【词语矍铄翁】   汉语词典:矍铄翁

猜你喜欢

  • 二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清.赵曦明注:“二王,羲之、献之也。”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后因为称道善于书法的典故。唐.罗隐《寄酬邺

  • 在廷

    《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又《礼记.经解》:“天子者……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后以“在廷”指朝廷。清叶廷琯《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私撰于一室与入告于在廷,其势固殊

  • 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桀、纣:夏商两朝的末代国王,荒淫无道,被称为暴君。罪人:归罪于人。亡:灭亡。忽:速疾。 夏桀商纣这两个暴君总是责罚别人,他们很快地被人消灭了。语出《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唐.

  • 校尉厨

    《晋书.阮籍传》:“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后因以“校尉厨”代指美酒。宋周必大《戊子岁除以粣代酒送邦衡邦衡有诗见戏仍送牛尾狸次韵》:“先生岂比习池徒,薄酝仍惭校尉厨。”【词

  • 屯毛不辨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时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人说部》:“王锜

  • 锥握

    同“悬梁刺股”。南朝 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梁悬,裁据梧而锥握。既文过而义深,又理胜而辞缛。”

  • 望刀环

    源见“大刀头”。谓盼望着外出的丈夫回家。明王世贞《明月篇》:“东家羁妇望刀环,西邻弃妾守钗钿。”

  • 根深柢固

    根柢是树木的根株,根柢长得既深且固,比喻基础深厚,坚固难拔。《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见“根深蒂固”。毛泽东

  • 逆龙鳞

    同“犯鳞”。宋梅尧臣《送马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谏诤,又持旄节使阴山。”

  • 座铭

    同“座右铭”。宋陆游《幽居遣怀》诗之二:“农书甚欲从师授,‘忍’字常须作座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