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气盖天而倒日,力拔山而倾湍。”
同“谢公屐”。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谢氏寻山屐,陶公漉酒巾。”
同“隍鹿”。王德钟《十九岁述怀》诗之二:“得失浑忘隍下鹿,餐眠应笑栅中豚。”【词语隍下鹿】 汉语大词典:隍下鹿
源见“相濡以沫”。借指身陷困境的苟延残喘者。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分其斗水,济濡沫之枯鳞;惠以馀光,照孀栖之寒女。”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蒯通劝说大将韩信反汉语曰:“当今两主之命县(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三)分天
同“乞墦人”。宋王安石《破冢》诗:“墦间夜半分珠玉,犹是当年乞祭人。”
源见“王尊叱驭”。借指险境。清王士禛《徐五兄自号嵇庵》诗:“往往逢途穷,痛哭回车阪。”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有雄心壮志。唐张祜《投常州从兄中丞》诗:“旧爱鹏抟海,今闻虎渡江。”
同“鼎成龙去”。唐武元衡《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之一:“鼎湖仙已去,金掌露宁干。”元丁复《新寺和张仲举兼次韵》:“鼎湖仙去秋遗剑,笠泽僧归夜渡杯。”
同“化石妇”。宋贺铸《陌上郎》词:“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