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濠上观鱼

濠上观鱼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以“濠上观鱼”表示逍遥游乐,或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唐皇甫冉《和郑少尹祭中岳寺北访萧居士越上方》:“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


【典源】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儵, 当作鯈。

【今译】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从容自在地游水, 这是鱼儿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 你本来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快乐,也完全可以肯定了。”庄子说:“请让我从根本上说起。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时,是已经知道我知鱼乐而后才问我的。我在濠水桥上很快乐,因此知道鱼快乐。”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辩言机敏; 或形容人寄情物外,逍遥快乐。

【典形】 观濠、观乐、观鱼、濠梁乐、濠上观鱼、濠上乐、濠上鱼、惠子鱼、窥鱼、乐鱼、临濠、儵鱼乐、我知鱼、 游鯈、 鱼乐、 鱼游濠上、 知我知鱼、子知鱼、鱼乐思濠上、安见我非鱼、濠上知鱼、濠上之意、知鱼自乐、非鱼濠上、观鱼濠上、观鱼惠子、濠梁招、 观鱼乐、为鯈鱼。

【示例】

〔观濠〕 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鹿鸣验食野,鱼乐知观濠。”

〔观乐〕 唐·韩愈《叉鱼》:“脍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

〔观鱼〕 宋·苏轼《寿州李定少卿出饯》:“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

〔濠梁乐〕 宋·陆游《山脚散步由舍北归》:“鱼似濠梁乐,鸥如海上驯。”

〔濠上观鱼〕 宋·陆游《江亭》:“濠上观鱼非至乐,管中窥豹岂全斑?”

〔濠上乐〕 清·赵虹《戊午七月自大梁东归》:“园吏好寻濠上乐,丈人已息汉阴机。”

〔濠上鱼〕 明·袁宏道《重九日登钓鱼台》:“去矣云中鹄,知之濠上鱼。”

〔惠子鱼〕 唐·李群玉《昼寐》:“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

〔窥鱼〕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乐鱼〕 清·程先贞 《还山春事》:“山深寂寞藏廉豹,水阔雍容出乐鱼。”

〔临濠〕 唐·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儵鱼乐〕 清· 王士禛《幼华给谏招》:“坐爱儵鱼乐,悠然濠上心。”

〔我知鱼〕 宋·苏轼《观鱼台》:“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鱼乐〕 金 · 元好问 《赵汲占南园》:“鱼乐定从濠上得,竹香偏向雨中闻。”

〔鱼游濠上〕 宋·黄庭坚《李濠州挽词》:“鱼游濠上方云乐, ��在承尘忽告凶。”

〔知我知鱼〕 宋·张炎《瑶台聚八仙》:“自横深静,谁见隔柳停桡。知我知鱼未是乐,转篷闲趁白鸥招。”

〔子知鱼〕 金·元好问《杂著》之二:“凫短何如鹤有余,非鱼谁谓子知鱼。”


【词语濠上观鱼】  成语:濠上观鱼汉语词典:濠上观鱼

猜你喜欢

  • 不系舟

    《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后因以“不系舟”比喻自由而无所牵挂。唐白居易《适意》诗之一:“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 耐弹

    源见“刘棉花”。意谓专事阿谀上司屡能保职位的官吏。清黄遵宪《李肃毅侯挽诗》:“总无死士能酬报,每驳言官更耐弹。”

  • 橐笔

    橐(tuó驼):盛放书、笔的袋子。橐笔:持橐簪笔的简称。古代书史小吏站在帝王或大臣左右,手里拿着盛放书、笔的袋子,把笔插在头上或颈部衣领处,以备随时记事。据《汉书·赵充国传》载:车骑将军张安世始终是手

  • 椒兰

    战国楚屈原《离骚》中以椒兰喻佞人,汉人以为影射楚怀王的弟弟子兰和楚大夫子椒。《汉书.扬雄传》:“灵修既信椒兰之唼佞兮。”唐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椒兰,令尹子椒、子兰也。”《楚辞.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

  • 传闻不如亲见

    传闻:辗转听到。 辗转听到的总不如亲眼看到的可靠。语出汉.应劭《风俗通义.正失》:“《春秋》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见之人斯为审矣。”《后汉书.马援传》:“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影)不如察形。”唐.

  • 渔阳三弄

    同“渔阳掺挝”。清沈起凤《谐铎.穷士扶乩》:“诗肠龌龊,何时湔洗,吾当借康家鼓,作《渔阳三弄》也。”【词语渔阳三弄】  成语:渔阳三弄汉语大词典:渔阳三弄

  • 倒持戈矛

    犹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新唐书.陆贽传》:“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见“倒持泰阿”。【词语倒持戈矛】  成语:倒持戈矛汉语大词典:倒持戈矛

  • 唾手可得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水浒传》五八回:“只除非教呼延将军赚开城门,唾手可得。”《三国演义》七回:“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官场现形记》三六回:“自此唐二乱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克己:克制自己。复礼:恢复周礼。归:归顺。仁:指仁人。 一旦克己复礼,天下都归顺于你这有仁德的人。 此即儒家所谓“仁人无敌于天下”之意。语出《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后汉书.

  • 潘郎

    源见“潘安貌”。代指情郎。前蜀韦庄《江城子》词之一:“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宋周邦彦《玲珑四犯》词:“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初艳。”【词语潘郎】   汉语大词典:潘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