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虚在其位、聊以充数,有时也用于自谦。战国时齐宣王听人奏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有个复姓南郭的先生,要求为他吹竽,宣王很高兴。这样,单为吹竽而食俸者达数百人之多。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位。他也很喜欢听竽,但他愿意听独奏,要求演奏者轮流来吹。这样,南郭先生便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溜掉了。

【出典】: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例句】:

唐·姚思廉 《梁书·庾肩吾传》:“朱丹既定,雌黄有别,使夫怀鼠知惭,滥竽自耻。” 鲁迅《准风月谈·归厚》:“作者在谣言文学上,也还是‘滥竽充数’。”


主谓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会吹竽的人中间凑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比喻没有真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本事的人里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以表示自谦。李云德《沸腾的群山》:“副队长换上了魏富海,其实魏富海也不是什么技术人员,只是~。”△贬义。用于写假冒凑数。→鱼目混珠 备位充数 ↔百里挑一 出类拔萃 宁缺毋滥货真价实。也作“南郭滥竽”。


解释滥:虚妄不实,蒙混。竽:古代竹制簧管乐器,与笙相似而略大。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者冒充有本领,混在行家里凑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的合奏。有位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看到这种情况,觉得有机可乘,就请求加入吹奏的队伍。宣王很高兴,给他和大家一样的待遇,让他和大家一起吹奏,南郭先生因此照样得到赏赐。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湣王也喜欢听竽,但是他和父亲不同,他喜欢听乐手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一看蒙混不下去,就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近义鱼目混珠

例句

在这个实力强劲的技术团队中,个个都堪称行家里手,滥竽充数者在这里毫无立锥之地。


【词语滥竽充数】  成语:滥竽充数汉语词典:滥竽充数

猜你喜欢

  • 怀沙

    《史记.屈贾列传》载:《楚辞.九章.怀沙》为屈原自投汨罗江前的绝笔,述其怀沙砾以自沉的缘由。后以“怀沙”为因忠愤而投水死义的典故。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此古人之所以怀沙负石,赴流鱼葬,而不堪与之同

  • 半面交

    同“半面之交”。清张岱《陶庵梦忆.姚简叔画》:“简叔无半面交,访余,一见如平生欢,遂榻余寓。”

  • 矫枉过当

    同“矫枉过正”。清 周亮工《书影》卷四:“石公此论,未为不是;惜乎矫枉过当,遂开后人口实。”清 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盖文人矫枉过当,有为而言也。”见“矫枉过正”。清·施闰章《重刻〈何大复

  • 搔瓜

    源见“浇瓜之惠”。指妒忌。清吴伟业《松鼠》诗:“扑枣听邻家,搔瓜任边邑。”【词语搔瓜】   汉语大词典:搔瓜

  • 姓名金瓯重

    源见“名动金瓯”。指可任用的贤能之才。金元好问《内相杨文献公哀挽三章效白少傅体》诗:“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 梧鼠之技

    《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梧鼠:即引文所云之鼫鼠。头似兔子,有黑、白、褐等颜色,专咬食农作物。相传梧鼠具有五种技能:能飞不能上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木(爬到树顶);能游不能渡谷;

  • 钓渭

    同“渭滨垂钓”。唐韩愈《叉鱼》诗:“如棠名既误,钓渭日徒消。”【词语钓渭】   汉语大词典:钓渭

  • 钓得玉璜

    源见“渭滨垂钓”。谓君臣际遇。清孙枝蔚《渔家傲.题徐电发枫江渔火图》词:“钓得玉璜心自喜。时至矣,掷竿早为苍生起。”

  • 言之有理

    所说的话有道理。明 无心子《金雀记.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一章:“大婶觉得永生言之有理,点了点头。”参见“言之成理”。见“言之成理”。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

  • 九折邛峡

    同“九折路”。宋魏了翁《临江仙.送袁黎州枏》词:“九折 邛峡浑可事,不妨叱驭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