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洛阳因用纸增多而导致价格上涨。比喻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传诵。左思(约250-约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以读书为业。武帝司马炎时,其妹左棻入宫,左思移居京师任秘书郎,后退隐家居,专于著述。作品笔力雄健,气势充沛,且表现了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其名作《三都赋》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为了撰写该文,他先后查阅大量资料并潜心构思,屋里、院子里以及厕所中都放置下纸和笔,想起一句好词便随手记下来,花了十年功夫,终于写成了《三都赋》。但左思当时没有名气,人们对他的文章也不以为然。当时的名士皇甫谧、张载、刘逵等人看过之后大为赞赏,便欣然为之作序写注。司空张华更是赞叹不已,认为能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于是很多豪门贵族竞相传抄《三都赋》,由于抄写的人太多,洛阳的纸张因供不应求而涨价。大文学家陆机也想写《三都赋》,等到左思的文章出来了,陆机拍案叫绝,认为自己写得不会比这篇好,便停笔不写了。

【出典】:

晋书》卷92《文苑传·左思》2377页:“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例句】:

唐·何兆《赠兄》:“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 清·曾朴《孽海花》第2回:“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有江湖气。”


主谓 据《晋书·左思传》载,左思作《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因以“洛阳纸贵”称誉作品风行一时。蔡敦祺《林则徐》上:“不但高官下吏传诵这篇三千多字的奏折,连书院、商户也都争抄传阅,有家印铺,便刻了板,印来售卖,一时竟是‘ ~’。”△褒义。多用于形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祸枣灾梨驴鸣狗吠。也作“长安纸贵”、“都中纸贵”、“纸贵洛城”、“纸贵洛阳”。


【典源】 《晋书·左思传》:“ (左思)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 《三都》。’于是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今译】 晋代左思用十年时间,写作《三都赋》,在家中房间院内甚至厕上都放置纸笔,偶而得到佳句,即赶忙记下来。赋完成后,当时人并末重视。左思又请当时名士皇甫谧作序,从此闻名。张华看到以后,也认为是佳作,可以与后汉时的班固、张衡之文相媲美。于是都城洛阳的豪贵之家争相传写,使纸价都因此贵起来。

【释义】 后以此典称诗文作品为世所重,流传一时。

【典形】 都中纸贵、洛阳价增纸、洛阳纸贵、满地传都赋、增纸价、纸贵、纸贵京师、京都纸价高、衡阳纸贵、纸贵咸阳、长安纸贵。

【示例】

〔都中纸贵〕唐·元稹《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洛阳价增纸〕 明·高启 《谢庐山宋隐君》:“又思作赋献天子,晓出洛阳价增纸。”

〔洛阳纸贵〕 唐·宋之问《范阳王挽词》:“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

〔满地传都赋〕 唐·王维《哭祖六自虚》:“满地传都赋,倾朝看药船。”

〔增纸价〕 唐·白居易 《赋赋》:“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

〔纸贵〕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奏甚平谳,诗穷绮靡。砚燔纸贵,虎视词林。”·

〔纸贵京师〕 明·冯惟敏《天香引·柬刘后溪》:“名起当时,纸贵京师,健羡清才,珍重娇姿。”


【词语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汉语词典:洛阳纸贵

猜你喜欢

  • 个中人

    即此中人、局中人的意思,指深知其中道理或亲历其境的人。宋代苏轼《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偏正 曾亲身经历其间或深明其中情理的人。宋·苏轼《李颀画

  • 疏傅知机

    《汉书.疏广传》:疏广与其侄疏受,西汉宣帝时兰陵人,广官至太子太傅,受官至太子少傅。广告受曰:“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两人都称病辞官,返回家乡。疏广和疏受叔侄二人,深谙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因素

  • 十年兄

    《礼记.曲礼上》:“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古代礼法认为,对年长十岁以上的人,应当像对待兄长那样受到尊重。后因用为对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表示敬意之词。唐.韩偓《赠吴颠尊师》:“伊余常仗义,愿拜十年兄。”此

  • 剉束刍

    同“剉荐”。清方文《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遗母怀双橘,留宾剉束刍。”

  • 杨朱泣歧路

    《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作“杨朱见歧路而哭”。又《荀子.王霸》:“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后因以“杨朱泣歧路

  •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

  • 举板支颐

    源见“拄笏看山”。形容清高闲逸。唐元稹《游三寺回呈上府主严司空》诗:“谢公恣纵颠狂掾,触处闲行许自由。举板支颐对山色,当筵吹帽落台头。”

  • 今日不知明日事

    古人慨叹人生无常之语。意谓活过了今天,不知是否还能活过明天。 也形容生活动荡,后事未卜。语出《通俗编.时序》引宋李殿丞诗:“今日不知明日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余曩在太学,命市薪六

  • 卓女烧春

    源见“文君沽酒”。美称酒。前蜀牛峤《女冠子》词之二:“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 不可胜计

    见“不可胜数”。《东周列国志》21回:“马匹器仗,牛羊帐幕之类,遗弃无算,俱为齐有。夺还燕国子女,~。”【词语不可胜计】  成语:不可胜计汉语大词典:不可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