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了解,透彻的见地。《野叟曝言》第一○五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参见“真知灼见”。见“真知灼见”。《野叟曝言》105回:“幼闻义方
同“山公启事”。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东京鼎食,先加邓骘之勋;西晋官人,多用山涛之启。”
《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认为,尧舜是本着天性自然施行仁义的,商汤和周武王是修身养性勉力施行仁义的,至于五霸,只是假借仁义作幌子,以
旧题汉.刘向《列仙传》卷下《陵阳子明》:“陵阳子明者,铚乡人也。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子明惧,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
同“案上萤”。清孙枝蔚《喜张稚恭南还因有赠》诗:“案头萤火干虽久,瓮里葡萄满自如。”
源见“燃脐”。借指奸佞为篡国夺权或享乐终老所作的准备或打算。明陶宗仪《辍耕录.老苗》:“筑营德胜堰,周围三四里,子女玉帛皆在焉,且以为郿坞之计。”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 番阳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引起蜀地不宁。汉武帝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草檄“喻告巴 蜀民以非上意”。后遂以“谕蜀文”泛称
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有一年,齐国发生严重灾荒,一个名叫黔敖的富人把食物摆在路边,准备施舍给逃荒的人。这时,有个逃荒的人用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汤水向他吆
源见“五里雾”。指道术。清赵翼《边外诸土司地每清晨必起黑雾咫尺不可辨辰刻方散》诗:“无烦公超术,如奉祖和约。”
借指高逸之士。唐戴叔伦《和河南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诗: “知君始宁隐,还辑旧荷裳。”参见:○始宁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