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期期艾艾

期期艾艾

期:“极”的意思。艾:口吃人口头语。此典指周昌有口吃病,说话困难,结结巴巴,字音重复。周昌(?——前192年),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泗水(今安徽淮北西北)卒史(官署的属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刘邦,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负责京城治安)。后为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封汾阴侯。刘邦要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被吕后害死,周昌托病不朝。当初,高皇帝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吕后所生),立戚姬所生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大臣们坚决反对,没有得到效果。后因为留侯张良的策略,刘邦才打消这个主意。可是周昌在朝廷上争论时最强硬,刘邦让他讲出道理,周昌本有口吃毛病,又有一肚子怒气,便说:“我嘴上不会说话,可我极极知道这不行。陛下虽然要废掉太子,我也极极不服从命令!”刘邦笑了。吕后本来倾着耳朵在东厢房暗听,散朝以后看见周昌,欠身致谢说:“没有您,太子险些儿被废掉。”

【出典】:

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2677页:“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通“诤”,直言规劝)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张良让太子刘盈把刘邦十分敬重而又屡聘不到的四位隐士“商山四皓”请到身边,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便打消废立念头)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chī哧,口吃;说话结巴),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皇帝发布书面或口头命令)。’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通“厢”,厢房;大厅两旁侧屋)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无)君,太子几(jī机,近;险些)废。’”

【例句】: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5《残疾类》:“口讷曰期期艾艾。”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49回:“劳航芥也期期艾艾的回答了一遍。” 茅盾《腐蚀·十月十日》:“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他哦,你那朋友为什么没法挽救他的爱人?’”


并列 形容说话结结巴巴。语本《史记·张丞相列传》和《世说新语·言语》,西汉人周昌口吃,讲话常重说“期期”,三国时魏人邓艾也口吃,常重复说“艾艾”。廖辉英《红尘孽债》:“连璧虽未退出,却也不敢走近,只站在门口~地说道。”△多用于表示言语说话方面。→钝口拙腮 ↔伶牙俐齿


【词语期期艾艾】  成语:期期艾艾汉语词典:期期艾艾

猜你喜欢

  • 春龙起蛰

    宋.李方叔《画品》:“《春龙起蛰图》,蜀文成殿下道院军将孙位所作。山临大江,有二龙自山下出。一龙蜿蜒骧首云间,水随云气布上,雨自爪鬣中出,鱼虾随之,或半空而陨。一龙尾尚在穴,前踞大石而蹲,举首望云中,

  • 西宫灾

    《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西宫灾,何以书?”春秋时,鲁僖公因受齐桓公的胁制,只得把齐国的陪嫁女作为正妻,而把楚国嫁来为妻的女子废居西宫为嫔妃。所谓“西宫灾”即指受不到君主宠幸的妃子,只能悲愁西宫,寂寞

  • 作壁上观

    壁:营垒。此典指楚军奋战秦军时,各诸侯军的将领都在军营壁垒上观看成败,不参加战斗。后以此典比喻坐观成败,置身于事外。秦末,秦军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北),项羽率楚军北上救赵,与秦军大战于巨鹿城

  • 二碑纪功

    晋代杜预惟恐自己的功绩湮灭,曾刻两块石碑,一置岘山之上,一沉万山之下。《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

  • 凌风舸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藏几淹留既久,忽念中国,洲人遂制凌风舸以送焉。激水如箭,不旬即达东莱(今山东莱阳一带)。”相传隋处士元藏几航海遇风,船沉没。他随浪漂流到一个海岛上。岛上人热情款待他,留他住

  • 打油诗

    唐.张打油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打油诗之名因此而来。见明.杨慎《升庵诗话》。打油诗是诗体的一种,又称俚俗诗、徘谐诗。后因称通俗诙谐,暗含讥嘲的诗为打油诗,也

  • 穷而后工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於古穷人之梓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旧时谓文人越困穷不得志,写出的诗文越好。宋苏轼《答钱

  • 仲叔辞安邑

    源见“食无肝”。表示节士清廉自爱。明钱子正《自笑》诗:“不知仲叔辞安邑,可是猪肝解累人。”

  • 向平之愿

    《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王莽大司空王邑辟之,连年乃至,欲荐之于莽,固辞乃止。潜隐于家。读

  • 习坎

    《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高亨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以“习坎”指险阻。南朝 梁张缵《南征赋》:“美中流之冲要,因习坎以守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