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

指刘邦表面上派人修理山崖上凿石架木之栈道,而暗地里却绕道抄小路袭击了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打开了向东进击,争夺天下的大门。后以此典比喻从明面迷惑敌人,而暗地里以主力突然袭击的战略;亦比喻秘密行动。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地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附近)、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南南郑县),汉王刘邦前往封国时,项羽派了三万士兵随从,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中自愿跟随汉王刘邦的有好几万人,他们从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南面进入蚀(子午谷,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中通往汉中的要道。军队一经过就烧毁栈道,以防备诸侯军随后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不少人在半路上逃跑,士兵们唱着思乡的歌曲,都想回东方去。韩信劝汉王说:“项羽把有功的部将都封在好地方为王,而唯独将大王封在南郑,这是贬谪您。我军官吏、士兵都是山东人,日夜翘首踮足地盼望东归,乘着他们这种锐气加以利用,正可以建立伟大之功业。如果等到将来天下平定,人们都安居了,就不好再利用了。不如决计东进,与天下诸侯决一雌雄”。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今陕西凤县东北)回军,袭击雍王章邯(hán含),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兵败而逃。刘邦打开了向东进军,争夺天下的大门。此典又作“暗度陈仓”。

【出典】:

史记》卷8《高祖本纪》367、368页:“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关中通往汉中重要谷道子午谷)中,去辄烧绝栈道(山崖上凿石架木构成通道,也称“阁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后封韩王韩信,非淮阴侯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贬谪)也。军吏士卒皆山东(泛指崤山或华山、函谷关以东广东地区)之人也,日夜跂(qì器,踮起脚跟)而望归,及其锋(锐气)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xiàng向,通“向”),争权天下。”“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例句】: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4折:“一不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96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清·朱佐朝《轩辕镜·解粮》:“军情事,令所当,须教暗里渡陈仓。”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9回:“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说不定。”


见“暗度陈仓”。高和《越轨诉讼》:“小许冲牛王挤挤眼,故作神秘地说:‘我过去倒没有发现,你牛哥还真有一手,我说前几天的饭局你为啥不去,原来你早就~搞定摆平了。’”


【词语暗渡陈仓】  成语:暗渡陈仓汉语词典:暗渡陈仓

猜你喜欢

  • 边韶白日眠

    源见“孝先便腹”。嘲谑人白天沉睡。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姚馥清时醉,边韶白日眠。”

  • 尧封

    《书.舜典》:“肇有十二州,封十有二山。”古史称尧命舜巡视天下,划为十二州,并在其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后因以“尧封”称中华疆域。唐杜甫《诸将》诗之三:“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 资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资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谓因家富资财而被朝廷任为郎官。后以“资郎”称出钱捐官的人。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李豫亨》:“元荐穷百氏家言,不下五车,竟厄于一第,

  • 和氏

    源见“和氏之璧”。借指识才之士。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和氏而后识焉。”亦借指美玉。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

  • 曹娥投江

    晋.虞预《会稽典录》卷下“曹娥”:“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掩,不得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盱,乃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

  • 和光

    同“和光同尘”。《后汉书.王允传》:“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词语和光】   汉语大词典:和光

  • 雨垫巾

    同“角巾折”。宋陆游《射的山观海》诗:“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

  • 楮生

    同“楮先生”。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三友不居毛颖后,五军仍在楮生前。”【词语楮生】   汉语大词典:楮生

  • 严陵滩

    源见“羊裘垂钓”。即七里滩,因严光在此垂钓,故称。借指隐居之处。宋葛胜仲《虞美人.自兰陵归冬夜饮严州酒作》词:“严陵滩畔香醪好,遮莫东方晓。”

  • 杞天崩

    源见“杞人忧天”。喻指不可能发生的可怕之事。唐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但求椿寿永,莫虑杞天崩。”亦喻指帝王去世。清顾炎武《大行皇帝哀诗》:“已占伊水竭,真遘杞天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