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翁化俗

文翁化俗

汉书.文翁传》载:文翁,汉 庐江 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宫,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用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率领学宫弟子同行,使传教令。蜀郡因此文风大振,教化大兴。后世用“文翁化俗”称颂地方官吏重视教化,移风易俗。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


【典源】 《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今译】 汉代文翁,年轻时勤奋好学,通晓《春秋》,被选拔为郡县官吏。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他为政仁爱重视教化,看到蜀地偏远而民风鄙陋,决心加以诱导。他挑选了十几名德才兼备的郡县小吏亲自训戒,又把他们送往京都,随博士受业,或学习法令。几年以后,这些人学成回蜀,文翁对他们分别委以要职,并考察实绩予以荐拔,有的人后来做了郡守、刺史。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各县人的子弟做学生,学习好的补充郡县官吏,差一些的为孝弟力田。文翁出外视察常挑选学生同行,让他们做随从官吏使之传达命令,出入官府。县里的官吏百姓见了都很羡慕。这样不几年大家都争做官学弟子,富人甚至出钱为子弟求得,从此蜀地风气大变,在京求学的人跟齐鲁等地差不多相等了。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地方官吏推广教化,治理有方。

【典形】 讲学文翁、文翁化俗、文翁讲肆、文翁教授、文翁儒化、文翁遗训、文翁分符、文翁之堂。

【示例】

〔讲学文翁〕 清·宋琬《送张蔚生明府之任剑州》:“讲学文翁今再睹,勒铭张载有新题。”

〔文翁化俗〕 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文翁讲肆〕 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文翁讲肆之堂,英灵雾集。”

〔文翁教授〕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前贤。”

〔文翁儒化〕 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猜你喜欢

  • 郝隆晒书

    源见“晒腹”。谓诗书已尽在腹中,富有学问。唐李瀚《蒙求》:“孙楚漱石,郝隆晒书。”【典源】 《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间其故,答曰:‘我晒书。’”【今译】 古时风俗七月七日晾晒书

  • 其绳则直

    绳:绳墨。建筑前用作正地基经界的工具。 拉开绳墨以正方位。语出《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汉.张衡《东京赋》:“周公初基,其绳则直。”

  • 白马如练

    源见“吴练”。咏吴地风光。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 翻手是雨,合手是云

    同“翻云覆雨”。元 张国宾《合汗衫》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尘埃中埋没杀多才俊。”其他 翻转过去是云,翻转过来是雨。明·贾仲名《对玉梳》1折:“俺娘~,常则是恶狠狠紧掿着条黄桑棍,端的待打杀

  • 养虎成患

    见“养虎遗患”。陈荫荣《兴唐传》:“现在李渊父子的势力越闹越大,决不能~。”

  • 牛刀割鸡

    指孔子给子游开玩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刀。后以此典比喻做小事不值得用大气力,或做一般事不必烦劳高手、专家;也用以称扬地方官治政有方。子游(前506年——?),言氏,名偃,又称子游。吴国(都城吴,今江苏苏

  • 商周

    《左传.桓公十一年》:“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后因以“商周”谓难于匹敌的两方。南朝 梁钟嵘《诗品》卷下:“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恐商周矣。”【词语商周】   汉语大词

  • 向平身

    源见“向平之愿”。称子女婚嫁既毕,无家事牵挂者。唐白居易《闲吟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向平身。”一作“尚平身”。

  • 故物青毡

    同“青毡故物”。清宋琬《舟行杂咏》诗:“故物青毡在,清秋白发微。”

  • 五日尹京

    同“五日京兆”。宋周必大《程泰之昨有金带银章之句后两日复得其诗亦再次韵》:“五日尹京非细事,四时仕宦固多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