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放虎归山

放虎归山

亦作“纵虎归山”。把已抓获的老虎放回山中。比喻放走落网的敌人,自留后患。刘巴(?-222年),字子初,零陵烝阳(今湖南零陵一带)人,初为曹操掾,奉命招纳长沙、零陵、桂阳。适逢刘备占据三郡,于是远奔交阯,旋至四川,依刘璋。刘璋派遣法正迎刘备入蜀,刘巴劝谏说:“刘备,天下枭雄,入川必为害,不可使之入川。”刘璋不听,请刘备入川征讨张鲁。刘巴复谏说:“假使让刘备征讨张鲁,这等于把老虎放入山林啊。”刘璋仍不从。刘巴称疾闭门。刘备攻占成都后,慕其高义,以其为尚书令,文诰策命皆出其手。

【出典】: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卷39第981页:“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45回:“先轸勃然唾襄公之面曰:‘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万苦,方获此囚,乃坏于妇人之片言耶!放虎归山,异日悔之晚矣!’” 清·洪昇《长生殿·侦报》:“前在长安,见安禄山面有反相,知其包藏祸心,不想圣上命彼出镇范阳,分明纵虎归山。”


兼语 放老虎回山林。比喻放走坏人,留下后患。语本《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说岳全传》31回:“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贬义。多用于放纵坏人方面。→引狼入室 养虎遗患 后患无穷 ↔除恶务尽 杜绝后患。也作“放虎于山”。


【词语放虎归山】  成语:放虎归山汉语词典:放虎归山

猜你喜欢

  • 玉壶阙

    同“玉壶敲缺”。宋张先《庆佳节》词:“对酒高歌玉壶阙,慎莫负,狂风月。”

  • 翟公门巷

    同“翟公之门”。清赵翼《感事》诗:“邹忌妻孥工媚语,翟公门巷见交情。”

  • 望拜马蹄

    同“望尘而拜”。宋苏轼《赠潘谷》诗:“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

  • 灰劫

    源见“昆明灰”。喻指世事变迁。唐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咏》:“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亦喻兵火毁坏后的残迹。清叶燮《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余芳砌,重怆山阳拭槁桐。”【词语灰劫】 

  • 九死一生

    形容处于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后又以“九死一生”喻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第九十三回:“我本郓城小吏,身犯大罪,蒙众兄弟于

  • 水木清华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后因以“水木清华”形容园林景色清朗秀丽。朱自清《清华大学第五毕业级级歌》:“水木清华,相与徜徉。”主谓 清华,清幽美丽。池沼花木清幽美丽,景色宜人。语本

  •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做坏事)后因以“欲人勿知莫若勿为”用为干坏事就必然要暴露的典故。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上》

  • 避太行

    魏.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此诗为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出征高干时所作,诗歌描述了太行山的雄伟以及战争中的艰辛,士兵的苦难和自己的悲壮情怀

  • 勾漏先生

    源见“勾漏丹砂”。原称晋葛洪,后泛指避世养生之士。唐赵嘏《赠曹处士幽居》诗:“勾漏先生冰玉然,曾将八石问群仙。”

  • 彩凤来仪

    同“凤凰来仪”。唐太宗《帝京篇》之四:“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