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比喻名实不符或误此为彼,而弄错了对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主谓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柳建伟《苍茫冬日》:“岁月流得记忆都断断续续的,就弄出了一些~。”△贬义。多用于发生错误判断方面。


解释冠:帽子。把姓张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帽儿李公戴。”

明代文人钱希言在其著述《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条下记载了这条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唐代武则天时,民间有“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歌谣。张公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是武则天的宠臣,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害怕,甚至武则天的侄子也都争相巴结他们。武则天晚年,朝政也多由他们兄弟专擅。李公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张氏兄弟深得恩宠,花天酒地,李显当时作为太子只能装糊涂,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谣讽刺张氏兄弟受宠而李显装糊涂的荒唐现实。到宋代由此又演变出了“张公帽儿李公戴”以及“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等谚语,表示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例句

他把李白的《将进酒》说成是苏轼写的,真是张冠李戴。


【词语张冠李戴】  成语:张冠李戴汉语词典:张冠李戴

猜你喜欢

  • 菜色

    饥饿者的脸色。《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词语菜色】   汉语大词典:菜色

  • 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公,指桓温。殷侯,指殷浩。周旋,应酬,打交道。殷浩不愿正面回答桓温提出的问题,只说自己不干涉

  • 象人百万,不可谓强

    《韩非子.显学》:“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非不大,数非不众也,而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象人:木偶人。意谓木偶人虽多,实际上不能抵御敌人,所以不可以称强大。

  • 拨乱反正

    意谓制止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太平。公元前481年,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返回鲁国,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公羊传》在探讨孔子为何作《春秋》时,认为,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王室衰

  • 忘形交

    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见唐韩愈与孟郊之事迹。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事贬

  • 鸡林诗句

    源见“诗入鸡林”。指能流传于远方的作品。清赵翼《戏作》诗:“麟阁画图功不朽,鸡林诗句价争偿。”

  • 牵舟住

    源见“张融船”。指舟居。清黄遵宪《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说乘槎犯斗还。”

  • 衔璧

    《左传.僖公六年》:“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楚成王。武城,春秋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许男,许国国君,许国封男爵,故称。衔璧,古代人死口含珠玉,此

  • 得性

    《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毛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南朝 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得性非外求,自己为谁纂。”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虫得性。

  • 后顾之虞

    见“后顾之忧”。《清史稿·常青传》:“大营距府城未远,势相犄角,无~。”【词语后顾之虞】  成语:后顾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