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阳邻笛

山阳邻笛

同“山阳笛”。唐方干《题故人废宅》诗之二:“薄暮停车更凄怆,山阳邻笛若为听?”


【典源】《晋书·向秀传》:“ (嵇) 康善锻,(向) 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秀乃自此役,作《思旧赋》 云:“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是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遥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

【今译】 晋代向秀与嵇康意气相投,友谊深厚。他们又一同与吕安在山阳(今河南修武县) 隐居灌园。后嵇康、吕安同时被司马昭杀害。向秀在《思归赋》序中说:“我与嵇康、吕安亲近友善,他们都倜傥不羁。嵇康意气高远而疏懒,吕安心志旷达而豪放。后来皆因触犯朝廷被诛。嵇康多才多艺,演奏丝竹乐器特别美妙。临刑前,他还不忘索琴弹奏。我路经山阳嵇康旧居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寒冰凄清。忽然听到邻人吹笛,笛声清越廖亮。使我追忆起过去一起游宴的情景,感慨万分,故作此赋。”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追昔怀旧,感念故友,心绪惆怅; 或指凄婉的笛声。

【典形】 笛吟乡里、赋山阳、横笛似山阳、邻笛、邻家笛、邻人吹笛、邻人笛、落日山阳、山阳笛、山阳赋、山阳闻笛、闻笛赋、向秀心、向子赋、山阳相送、落日闻笛、笛怆四邻、邻笛斜阳、山阳怨笛、山阳夜笛、山阳旧侣、山阳恨。

【示例】

〔笛吟乡里〕 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白马无路,乌江不通,笛吟乡里,琴哀土风。”

〔赋山阳〕 宋·苏轼《浣溪沙》:“未遣清樽空北海,莫因长笛赋山阳。”

〔横笛似山阳〕 唐·罗隐《经故友所居》:“日暮街东策羸马,一声横笛似山阳。”

〔邻笛〕 唐·白居易《闻乐感邻》:“尚书宅畔悲邻笛,廷尉门前叹雀罗。”

〔邻人吹笛〕 宋·苏轼《董储郎中尝知眉州与先人游》:“冬月负薪虽得免,邻人吹笛不敢闻。”

〔邻人笛〕 北周·庾信《思旧铭》:“匣中弦绝,邻人笛悲。昔为幕府,今成穗帷。”

〔落日山阳〕 明·黄峨《绵搭絮》:“又听吹笛谁家,落日山阳都是愁。”

〔山阳笛〕 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金谷筝中传不似,山阳笛里写难成。”

〔山阳赋〕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山阳闻笛〕 宋·张炎《壶中天·怀霅友》:“留行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

〔闻笛赋〕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向秀心〕 清·徐夔《闻笛有忆》:“谁将清夜桓伊笛,吹入山阳向秀心。”

〔向子赋〕 唐·宋之问《咏笛》:“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


猜你喜欢

  • 祥麟威凤

    见“威凤祥麟”。元·壬逢《梧溪集·二胡节士》:“~不可招,断霞落日鸦明天。”【词语祥麟威凤】  成语:祥麟威凤汉语大词典:祥麟威凤

  •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战国时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势迅速强大。百余年间,连败楚及三晋,统一中国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此时,秦国统治者骄矜自大。这样,有的说

  •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战国秦.商鞅《商君书.修权》:“谚曰:‘蠹(dù蛀虫)众木折,隙大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商鞅以蛀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语言迟钝。 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但办事要快速敏捷。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马里波《还是不谙沉默》(《长江日报》1993年3月5日):“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笑得最好的,往

  • 重玄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以“重玄”指很深的哲理。《晋书.索袭传》:“味无味于慌惚之际,兼重玄于众妙之内。”唐李白《峨嵋山月送蜀僧晏入中京》诗:“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词语重玄

  • 草檄才无敌

    源见“倚马才”。谓文思敏捷。清 许承钦《送何偶圃游西陵》诗:“袁宏草檄才无敌,王粲依人意未平。”

  • 橘树当家僮

    同“千头木奴”。唐卢纶《送陈明府赴萍县》诗:“梅花成雪岭,橘树当家僮。”

  • 九流十家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汉代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曾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所谓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此十家

  • 见善如不及

    看见善良的行为,好像怕赶不上似的努力追去。 表示勇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唐.梁肃《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掌训浩,秉铨衡,处成均,贰宗伯

  • 蜀郡五丁

    源见“五丁开道”。神话传说中蜀地的五个力士。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楚人三户,蜀郡五丁,气拥玄云,精贯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