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通餍,满足;脍:切细的鱼或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谓粮食舂得越精白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讲究饮食,主张食品精细,讲究烹饪技巧。鲁迅《南腔北调集.由
《汉书.匈奴传下》:王莽伐匈奴,“莽将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
形容无中生有,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周武王灭商后不久,病重在床,周公旦乃祷于列祖列宗神灵之前,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祷告后,将祷辞贮于金滕之中。后成王即位,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等一方面发动叛乱,一方面散布
同“识途”。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报恩身未死,识路马还嘶。”
源见“东阁招贤”。指招致才学颖异之士的地方。宋李廷忠《谢王枢使荐举启》:“三鳣地冷,幸依通德之门;一鹗天高,误入翘材之阁。”
《水经注.渐江水》引南朝 宋刘敬叔《异苑》:“晋武时吴郡 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言,声闻数十里。刘道民诗曰:‘事有远而合,蜀桐鸣吴
《史记.佞幸列传》:“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 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及文帝崩,景帝
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资治通鉴·陈纪·武帝永定三年》:“安有弃其本宗而从人之姓者乎? 丈夫~?”
同“四面楚歌”。宋刘辰翁《酹江月.五日和尹存吾时北人竞鹭洲渡》词:“吴头楚尾,非关四面为楚。”
同“大夫松”。唐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鳖解称从事,松堪作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