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啮雪吞毡

啮雪吞毡

苏武(?——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大臣。天汉元年(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皇帝的侍卫官,秩二千石)身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单于(chányú缠俞,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骄横,借故扣留了他,并多方威胁诱降,但苏武始终坚贞不屈。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归顺,把他囚禁在地窖里,几天不给食物和饮水,但苏武靠吃雪和吞咽毡毛居然没有饿死。匈奴把苏武押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让他放牧公羊。苏武来到北海,匈奴不给口粮,只得掘野鼠、取草籽充饥。每天放羊时,手持汉节,日夜不离手。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苏武才回到汉都长安。昭帝让苏武以最隆重的祭礼拜谒武帝陵庙,任命他为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的大臣)。苏武在匈奴被扣留19年,出使时年富力强,归来时须发完全雪白了。后以“苏武牧羊”为典,称颂忠贞不屈的高尚品行。

【出典】:

汉书》卷54《苏武传》2462、2463页:“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例句】:

宋·梅尧臣《释滞》:“帝在苍梧妃泣竹,苏武餐毛海西曲。” 宋·苏轼《次韵苏臣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无朋。” 宋·陆游《雪中作》:“属国餐毡真强项,翰林煮茗自风流。” 宋·刘辰翁《忆秦娥》:“白头卧起餐毡雪,餐毡雪,上林雁断,上林书绝。” 元·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 明·郑若庸《玉块记·摅忠》:“苏武餐毡阨数穷,张巡嚼齿竟成空。” 明·张煌言《祭四叔父文》:“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嚼雪吞毡,卧薪尝胆。” 清·尤侗《赠项生》:“啮同苏武毡,吞比豫让炭。” 清·张存标《步步娇·咏雁》:“吞毡啮雪寒原上,寄帛书上苑相将。”


并列 啮,咬。比喻身处困境,过着艰难的生活。语本《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元·高明《琵琶记》:“~,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啊,纵然吃些何虑。”△多用于形容在极其困难的物质条件下顽强地生活下去。也作“啮雪餐毡”。


【词语啮雪吞毡】  成语:啮雪吞毡汉语词典:啮雪吞毡

猜你喜欢

  • 宣室思前席

    同“汉皇前席”。唐章八元《酬刘员外月下见寄》:“宣室思前席,行看拜主恩。”

  • 元礼同舟

    源见“李郭同舟”。李膺,字元礼。谓知己好友同游。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等游洞庭》诗之三:“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 千里眼

    《魏书.杨播传.附杨逸》:“逸为政爱人,尤憎豪猾,广设耳目。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粮。人或为设食者,虽仕闇(同暗)室,终不进。咸言杨使君有千里眼那可欺之!”北魏.杨逸任光州刺史时,廉政爱民,憎恨属员巧

  • 兰亭秋树

    源见“冬青树”。表示对旧朝旧事的缅怀。清归庄《读郑所南心史》诗:“井澳夜涛声惨咽,兰亭秋树色凋枯。”

  • 联篇累牍

    形容文字甚多。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友人周海庐与之昵,赠以诗,不啻联篇累牍。”按,今常用指文字冗长,篇幅过多,带贬意。参见“连篇累牍”。见“连篇累牍”。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友人周

  • 琐虫

    晋代阮籍《答伏羲书》“且玄云无定体,应龙不常仪。或朝济夕卷,翕忽代兴;或泥潜天飞,晨降宵升。舒体则八维不足以畅迹,促节则无间足以从容。是又瞽人所不能瞻,琐虫所不能解也。”这几句话大意说,云龙变幻莫测,

  • 割鸡笑

    源见“武城弦”。形容治理好小邑,轻松愉快。宋叶適《赵知县挽词》:“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

  • 毋多酌我

    源见“次公狂”。表示刚直不阿的气度秉性。宋刘辰翁《莺啼序.感怀》词:“休休莫莫,毋多酌我,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

  • 竹马相迎

    同“竹马交迎”。元张可久《折桂令.肃斋赵使君致仕归》曲:“杏花村酒满葫芦,记竹马相迎,郊外先驱。”

  • 门栖鵩

    源见“贾生赋鵩”。指不祥之兆。唐 卫象《伤李端》诗:“人去门栖鵩,灾成酒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