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纪渻(shěng)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纪渻子所养的斗鸡开始骄悍,后来养得形似木鸡,这种斗鸡养到像木头一样不动不惊、神识安逸,才算训练有素,养到家。这则故事是从正面举例叙述的。后常以“呆若木鸡”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黑兽》:“猕戴石而伏,悚若木鸡,惟恐堕落。”


述补 呆笨得像木头鸡一样。语本《庄子·达生》记载,纪渻(shěng)子替齐王驯养斗鸡,四十天才完成,训练好的鸡听见别的鸡叫时,却没有任何反应,“望之似木鸡矣”。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大堂上死一般寂静,文武们~。”△贬义。多用于神态方面。→木立若偶 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欢蹦乱跳 生龙活虎。也作“蠢若木鸡”、“呆如木鸡”、“呆似木鸡”。


解释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纪(shěnɡ)子为王养斗鸡。……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西周时,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呢。”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再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迅速地回头看,意气还是显得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就像木头雕刻的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因为它精神凝滞,别的鸡没有敢来应战的,见到它只会掉头逃跑。”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达生》,《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真义,这一篇的主旨重在说养神,强调人的精神作用。

反义聪明伶俐

例句

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词语呆若木鸡】  成语:呆若木鸡汉语词典:呆若木鸡

猜你喜欢

  • 绕梁尘

    源见“馀音绕梁”、“歌落梁尘”。借指优美动人的歌曲。宋史浩《鹧鸪天.次韵陆务观贺东归》词:“竹叶美,菊花新,百杯且听绕梁尘。”

  • 自郐何云

    同“自郐无讥”。清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七:“风《王》沦蔓草,自《郐》复何云!”

  • 生刍致祭

    《后汉书.徐稚传》:“林宗(郭泰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徐稚字)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后因以“生刍致

  • 武城宰

    源见“武城弦”。称子游(名言偃)。明高启《言公井》诗:“寥寥武城宰,遗井虞山阴。千载汲未竭,九仞功应深。”【词语武城宰】   汉语大词典:武城宰

  • 老马为驹

    《诗经.小雅.角弓》:“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汉.毛氏传:“已老矣而孩童慢之。”以上所引为《角弓》诗第五章首二句,意为:人老了就反而变得像孩子一样,对自己行为照顾不到后果,比如吃饭要适量,饮酒也要控

  • 潘郎泪满衣

    源见“潘岳悼亡”。借指丧妻之悲。唐温庭筠《和友人悼亡》:“玉貌潘郎泪满衣,画罗轻髩雨霏微。”

  • 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十八:“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现多用于形容人与人或单位与单位之间,虽相距不远,但彼此之间从不来往。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

  • 编蒲

    东汉.班固撰《汉书.路温舒传》:“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监门,守门人。古时聚族而列里,设里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音dié,牒就是札。古无纸,把文字写在小木简上叫做

  • 鲛人泉客泣

    同“鲛人诉泣”。元王恽《大雹行》:“又疑鲛人泉客泣相别,泪洒珠玑恣狼藉。”

  • 宾鸟

    同“宾雁”。南朝 齐谢朓《齐雩祭乐歌.歌白帝》:“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风方嫋嫋。”【词语宾鸟】   汉语大词典:宾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