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南山雾豹

南山雾豹

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与,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听。五年后更富,人皆贺之,其妻忧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欲死耳。’”文章,文彩。后因以“南山雾豹”比喻隐居避世、爱惜其身或潜心进德修业、富有文采之人。宋黄庭坚《奉送周元翁锁吉州司法厅赴礼部试》诗:“南山雾豹出文章,去取公卿易驱羊。”


【典源】 汉·刘向《列女传》:“陶大夫答子之妻也。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用。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妇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欲以泽其毛衣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载,败亡之征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姑怒,遂弃之。处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

【今译】 陶答子在陶地任官三年,没有什么好名声,家产却富了三倍,其妻几次劝谏不听。过了五年,休官归家,随行之车有百辆之多。族人杀牛大肆庆贺,只有其妻抱着儿子哭泣。陶母责问她,其妻说:“我听说南山有黑豹,因连续七天雾雨而不出来觅食,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它爱惜自己的皮毛,要使之具有文采,因此藏身可以远害。猪狗不择食来养肥自己身体,那只是等死罢了。今天夫子治理陶地,家富而国贫,不受君王敬重,不被百姓爱戴,败亡的征兆已经出现了。我请求与儿子脱身。陶母将她逐出。过了一年,答子之家果然因盗被杀。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隐居修身,远害避灾; 或指隐处待时而动。

【典形】 豹雾、豹隐、豹隐雾、廉豹、南山豹、南山雾、南山雾豹、雾豹、雾隐、雾雨、雾雨七日、玄豹、玄豹隐、养豹、隐豹、隐雾、烟雨豹文章、豹隐连山雾、南山隐、隐南山、雾雨文深、隐豹愁雨、豹姿常隐、豹雾隐、豹成文、养豹章、山藏豹、文豹栖雾、南山之雨。

【示例】

〔豹雾〕 宋·范成大《王季海秘监再赋》:“披开豹雾寻陈迹,扫尽珠尘看旧题。”

〔豹隐〕 唐·骆宾王 《秋日送侯四》:“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

〔豹隐雾〕 宋·陆游《昼睡》:“静如豹隐雾,湛若珠藏渊。”。

〔廉豹〕 清·程先贞《还山春事》:“山深寂寞藏廉豹,水阔雍容出乐鱼。”

〔南山豹〕 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南山雾〕 南朝齐·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南山雾豹〕 宋·黄庭坚《奉送周元翁》:“南山雾豹出文章,去取公卿易驱羊。”

〔雾豹〕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雾隐〕 宋·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雾雨七日〕 金·元好问《赠修端卿等三人》之四:“知君办作南山豹,雾雨七日蔚成文。”

〔玄豹〕 南朝齐·陆厥 《齐歌行》:“玄豹空不食,南山隐云雾。”

〔玄豹隐〕 唐 · 钱起 《过山人所居》:“一随玄豹隐,儿换绿萝阴。”

〔养豹〕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苦怀太史惠,养豹烟雨昏。”

〔隐豹〕 唐·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山有离隐豹,野有求伸蠖。”

〔隐雾〕 唐·司空图 《擢英集述》:“虽豹文必备,方成隐雾之姿; 而翠羽已零,犹称凌波之玩。”


【词语南山雾豹】   汉语词典:南山雾豹

猜你喜欢

  • 人同此心

    《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想富贵的人,有相同的看法。因以形容大家对某件事有共同的想法。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只要他也是个女孩儿,俗话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说照安公子这等人

  • 田文堕泪

    同“孟尝泪”。唐无名氏《听琴》诗:“田文堕泪曲未终,子规啼血哀猿死。”

  • 黑牛生白犊

    黑色的母牛生下白色的小牛。《列子.说符》:“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

  • 阿香推车

    源见“阿香推雷车”。指打雷。宋邓肃《霹雳松》诗:“阿香推车动地来,振起虬髭上天阙。”

  • 一时之利

    此典指晋文公评论城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之战,认为先轸(zhěn枕)“军事胜为右”之说是一时之利;而狐偃(yǎn演)“毋失信”之说是万世功。后以此典比喻战争中一时取胜;或比喻一时的利益。晋文公(

  • 瓮鸡

    同“瓮里醯鸡”。宋朱松《久旱新岁乃雨》诗:“此身群万生,扰扰舞瓮鸡。”【词语瓮鸡】   汉语大词典:瓮鸡

  • 叩击

    源见“击叩”。比喻向有学问者发问。宋范仲淹《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许渤〕复通经术,长于议论,苟非扣击,似不能言。”【词语叩击】   汉语大词典:叩击

  • 一介不取

    《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赵岐注:“一介草不以与人,亦不以取于人也。”焦循正义:“赵氏读‘介’为‘芥’,故以草释之也。”后因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

  • 瑶华

    《楚辞.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王逸注:“瑶华,玉华也。”洪兴祖补注:“说者云:瑶华,麻花也,其色白,故比于瑶。此花香,服食可致长寿,故以为美。”华,同“花”。后因以“瑶华”为

  • 溺韩灰

    同“溺死灰”。明杨珽《龙膏记.罗织》:“堪羞!溺韩灰怎脱羁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