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伊于胡底

伊于胡底

伊:句首语助词。于:往。胡:何。底:尽头,终极。 弄到什么地步。 表示结果很糟。语出《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机械相乘,得失倚伏,胶胶扰扰,将伊于胡底乎?”清.黄爵滋《论禁烟书》:“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慈禧太后演义》二五回:“即如裁并官缺一事,本为淘汰冗员,而外间不察,遂有以大更制度为请者,举此类推,将以讹传讹,伊于胡底?”也引作〔伊于何底〕。清.查继佐《罪惟录.抗运诸臣列传上.史可法》:“可法上疏曰:‘老成激而投簪,豪杰因之裹足,祖宗怨,天命潜移,东南一隅,不知其伊于何底也?’”清.范锴《汉口丛谈》卷五:“母泣曰:‘此女恶业,殆种自前生,不知今世伊于何底?’”


述宾 伊,句首助词,无义;于,往;胡,何;底,终点。走到哪里去。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后果不堪设想。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我视犹谋,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高亨注:“底,物的下部,此指最后境地。”清·林则徐《参劾因循不振之镇将沈镇邦等分别降勒休折》:“若不严参示儆,是南澳一带,前船虽已押回缴土,而后船又复踵至而售私,藏垢纳污,~。”△贬义。用于后果极坏之事。→不堪设想。也作“伊何底止”。


【词语伊于胡底】  成语:伊于胡底汉语词典:伊于胡底

猜你喜欢

  • 王贡约

    源见“弹冠相庆”。喻指引荐朋友入仕。清黄景仁《怀方仲介闵中》诗:“夙负王贡约,今阻羊 何俦。”

  • 赤鲤琴高

    源见“琴高乘鲤”。指仙游的仙人。明杨慎《无俗念》词:“赤鲤琴高,青鸾阿母,问讯行当返。”

  • 戴笠乘马

    同“乘车戴笠”。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志合风云,戴笠均乎乘马;情谐道术,忘筌贵乎得鱼。”

  • 秦台箫咽

    源见“乘鸾”。喻淑姬贤女去世。宋 曹邍《齐天乐.和翁时可悼故姬》词:“自秦台箫咽,汉皋珮冷,断雨零云难觅。”

  • 吾何畏彼哉

    我怕他什么。 表示信心十足,无所畏惧。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三国演义》一一〇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枕中经

    同“枕中鸿宝”。唐周渭《赠龙兴观主吴崇岳》诗:“枕中经妙谁传与,肘后方新自写将。”

  • 阳羡买田

    同“买田阳羡”。清赵翼《华峒》诗:“清颍筑室谋,阳羡买田计。”

  • 温树不言

    同“温室树”。隋许善心《奉和赐诗》:“温树贵不言,克艰庶无爽。”

  • 两观

    《孔子家语.始诛》:“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春秋时,鲁国大司寇孔丘把扰乱鲁国政事的少正卯大夫处死在两观之下。后遂用为行刑正法之处。金.元好问《曲阜纪行》诗之六:“两观余坡陀

  • 梅羹

    源见“盐梅和鼎”。指宰辅之位。唐令狐楚《将赴洛下旅次汉南献上相公二十兄言怀八韵》:“龙衮期重补,梅羹伫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