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五丁开道

五丁开道

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秦王(秦惠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为石。”又卷九四引同书:“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后因以“五丁开道”为咏力士改造山川的典故。明高启《喜闻王师下蜀》诗:“不假五丁开道远,俄看万甲积山齐。”


【典源】 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沔水注》亦载,文略。

【今译】 传说古代蜀国有五名大力士,能够搬移山岳。秦惠王想要伐蜀,刻成五头石牛,将金子放在牛后。蜀人见了,以为石牛能便出金子。蜀王于是派兵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石牛回来,开成一条道路,将其中三头拖到成都。这样秦蜀之间有路可通,秦王派张仪等人,随石牛道攻伐蜀国。又说秦王知道蜀王好色,于是献五名美女给蜀王,蜀王喜爱,派五丁去迎美女。回到梓潼时,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一名力士拉住蛇尾,但拽不出来,五名力士一起去拉,结果山崩,压住五丁,五丁大叫五名美女及迎女的人都躲避上山,而化为石。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蜀地、蜀道事; 也用以指力士。

【典形】 地崩山摧、开山力士、金牛、金牛假道、山崩蜀道、石路五丁开、 蜀郡五丁、 蜀山蛇、 五丁、 五丁开道、五丁凿、开险五丁、五丁愁、五丁力尽、秦开蜀道。

【示例】

〔地崩山摧〕 唐·李白 《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山力士〕清·丘逢甲《南汉敬州修慧寺》:“破敌神兵退六甲,开山力士驱五丁。”

〔金牛〕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开金牛之道,通牧马之关。”

〔金牛假道〕 清·丘逢甲《叠韵答潘兰史送别》之二:“金牛假道愁窥蜀,石马传文诧共槽。”

〔山崩蜀道〕 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山崩蜀道,台候妇而无归。”

〔石路五丁开〕 唐·骆宾王《饯郑安阳入蜀》:“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蜀郡五丁〕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楚人三户,蜀郡五丁。气拥玄云,精贯白日。”

〔蜀山蛇〕 唐·李商隐《咏史》:“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五丁〕 唐·李白《大猎赋》:“使五丁摧峰,一夫拔木。下整高颓,深平险谷。”

〔五丁开道〕 明·高启《喜闻王师下蜀》:“不假五丁开道远,俄看万甲积山齐。”

〔五丁凿〕 元·柳贯《袁伯长侍讲同赴北都》:“腰无两鞬属,道有五丁凿。”


猜你喜欢

  • 片玉升科

    源见“郤诜丹桂”。谓科举登第。唐黄滔《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书》:“逮夫片玉升科,兼金列榜,虽登龙群彦,同戴丘山,而附凤一心,偏投胶漆。”

  • 父母之国

    见“父母之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词语父母之国】  成语:父母之

  • 巨鱼纵壑

    参见:纵壑鱼

  • 婿龙

    源见“乘龙佳婿”。称好女婿。元刘致《水仙操.为平章南谷公寿福楼赋》曲:“男已兆承家凤,女欣逢择婿龙。”

  • 桑土之谋

    源见“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的谋划。《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桑土之谋,有事则议金汤之策。”见“桑土绸缪”。《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有事则议金汤之策。”【词语桑土之谋】

  • 乌鱼之瑞

    源见“白鱼入舟”。指祥瑞之兆。汉王充《论衡.卜筮》:“周王伐纣,遇乌鱼之瑞。”

  • 谢生屐

    同“谢公屐”。宋姜夔《水调歌头》词:“不问王郎五马,颇忆谢生双屐。”

  • 翟氏门

    同“翟公之门”。明李梦阳《东庄藩司诸公见过》诗:“桑麻事业陶公径,鸟雀人情翟氏门。”

  • 室迩人遐

    见“室迩人远”。汉·徐淑《答夫秦嘉书》:“谁谓宋远,企予望之,~,我劳如何。”【词语室迩人遐】  成语:室迩人遐汉语大词典:室迩人遐

  • 一条冰

    宋王君玉《国老谈苑》二:“陈彭年在翰林,所兼十余职,皆文翰清秘之目,时人谓其署衔为‘一条冰。’”又见宋晁载之《续谈助》三引《圣宋掇遗》。宋人陈彭年在翰林院身兼十余个清贵的职务,时人称其官衔为“一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