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为富不仁

为富不仁

原指一心求利,就不可能为别人着想,使别人受益,后则用以形容富人刻薄成性,唯利是图。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说,老百姓的生产活动不能忽视。老百姓的一般情况是:有固定的产业才有稳定的思想,没有固定的产业便没有稳定的思想。如果百姓思想不稳定,什么无法无天的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犯了罪,然后再加刑罚,等于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慈的君主却去陷害老百姓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务必做到处事恭谨,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向百姓征收赋税有定规。阳虎说过,想发财就别讲仁爱,讲仁爱就别想发财。

【出典】:

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纫针》:“富室黄某亦遣媒来,虞恶其为富不仁,力却之。”


述补 只求自己发财致富而存心不良,不顾他人死活。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例]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贬义。多用于描写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辣。→见利忘义 心狠手辣↔见利思义 仗义疏财


解释原指讲究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后形容德行低劣的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向孟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有关百姓的事情千万不可怠慢。对于老百姓来说,有稳定产业的人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不会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如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利欲熏心、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假如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去加以处罚,这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就等于是陷害。哪有仁爱的人身处高位却作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贤明之君一定会恭敬简朴、礼贤下士,尤其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不能欲壑难填,而要遵守一定的制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不能讲仁义,要讲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对待百姓,首先要让他们的生活有着落,然后再兴办教育,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做到了这些,国家才会气象一新、蒸蒸日上。”

阳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曾经把持鲁国的朝政。孔子认为他的做法不合适,不愿和他交往。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挥者,主张推行仁政、贫贱不移,他引用阳虎的话,是要强调仁爱第一。讲究仁爱的君主,应该减少百姓的负担,因此也就不会非常富有。

例句

我们要走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和为富不仁是绝不相同的。


【词语为富不仁】  成语:为富不仁汉语词典:为富不仁

猜你喜欢

  • 驩兜流放

    《尚书.虞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驩兜一作驩兜。传说尧臣驩兜因举荐共工获罪,被舜流放于崇山。后常用此喻官员流贬的典故。唐.裴夷直《崇山郡》:“地尽炎荒瘴海头,圣朝今又放驩兜。”

  • 声气相求

    源见“同声相应”。谓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主谓 原为同类事物相互感应

  • 并案

    《后汉书.孔融传》:“……后操讨乌桓,孔融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曹操出兵征伐乌桓,孔融讽刺说:‘大将军远征在外,十分辛苦,古代肃慎氏不来进贡,丁零

  • 桃都山

    传说中的仙山,为天鸡所栖。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词语桃都山】   汉语大词典:桃都山

  • 磨镜客

    汉.刘向《列仙传》卷下《负局先生》:“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衒磨镜,一钱因磨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辄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数十年。后大疫病,家至

  • 剑戟森森

    剑、戟:古代的兵器。森森:排列紧密,寒气逼人。形容剑戟林立,戒备森严,气势逼人。比喻为人阴险,心机深密。李义深,赵郡高邑(今河北省中南部)人。初附北魏权臣高欢,官居鸿胪少卿。后见尒朱兆兵力强胜,遂弃高

  • 悲丝染

    源见“墨子悲染丝”。慨叹受世俗影响难以自拔。清 丘逢甲《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词语悲丝染】   汉语大词典:悲丝染

  • 客卿

    汉扬雄《长杨赋序》:“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后因以“客卿”为墨的典故。宋王安石《详定试卷》诗之二:“童子常夸作赋工,

  • 不为冥冥堕行

    为( ㄨㄟˋ wèi ):因。冥冥:私下,暗中。堕:毁。行:操行。 不因为在暗中(无人监督)就毁掉自己的操行。语出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明史

  • 悬疣附赘

    《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乎性。”成玄英疏:“附生之赘肉,悬系之小疣。”县,通“悬”。后因以“悬疣附赘”比喻多余无用之物。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惜也附以穰苴纵横诡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