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

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苏曼殊《与某公书》:“区子固非离经叛道之人,然此时男子多变为妇人,衲只好三缄其口。”


述宾 缄,封住。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少说话或说话很谨慎。语出《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水浒后传》13回:“危行言逊,祸免生时;金人示戒,~。”※缄,不读作jiǎn。△用于形容说话谨慎。→缄口结舌 钳口结舌 ↔贫嘴薄舌 畅所欲言


【典源】《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说苑·敬慎》亦载。

【今译】 孔子至周,进入太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属铸人,其嘴上有三重封条,金人背后的铭文说:“这是古时说话谨慎的人。值得我们鉴戒啊! 不要多言,言多必失。”

【释义】 后以此典指言谈谨慎,少说话。

【典形】 缄口、口须缄、三缄、三缄口。

【示例】

〔缄口〕 唐·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姚文贞公神道碑》:“外或形放,中恒礼拘。箴虽缄口,谏亦忘躯。”

〔口须缄〕 明·袁宏道《喜苏潜夫至柳浪》之三:“暂来犹有禁,佛语口须缄。”

〔三缄〕 唐·杜牧《鹦鹉》:“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三缄口〕 金·元好问《胜概》:“吾道三缄口,时情一解颜。”


【词语三缄其口】  成语:三缄其口汉语词典:三缄其口

猜你喜欢

  •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 这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颜氏家训.勉学》:“且又闻

  • 出奇不穷

    同“出奇无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有僧游交河 苏吏部 次公家,善幻术,出奇不穷,云与吕道士同师。”见“出奇无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有僧游交河苏吏部次公家

  • 山呼

    同“山呼万岁”。元关汉卿《玉镜台》四折:“山呼,共谢得当今主。”【词语山呼】   汉语大词典:山呼

  • 瓜瓞

    源见“瓜绵”。喻子孙蕃衍,相继不绝。《北史.魏临淮王彧传》:“汉高不因瓜瓞之绪,光武又无世及之德。”宋苏轼《赐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之二:“朕方庆瓜瓞之茂,而欲观麟趾之应。”亦喻亲族。南朝

  • 噀酒灭火

    晋.葛洪《神仙传.栾巴》:“栾巴者,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道,不修俗事。后征为尚书郎。正旦大会,巴后到,有酒容,赐百官酒,又饮酒向西南而噀之。有司奏巴不敬。诏问巴,巴曰:‘臣适见成都市上火,臣故漱酒为尔

  • 百口累

    《晋书.周?传》:“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将入,导呼?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直入不顾。”东晋时,王敦造反,敦的堂弟王导在朝廷任丞相而害怕受到牵连,故带领族

  • 折冲

    源见“折冲樽俎”。指交涉谈判。叶圣陶《北上日记.二月六日》:“校中正谋与港政府折冲,未知结果如何。”【词语折冲】   汉语大词典:折冲

  • 青紫当拾

    同“青紫拾芥”。唐孟郊《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御》诗:“松萝虽可居,青紫终当拾。”

  • 秘府

    宫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也称“秘阁”。《汉书.艺文志》:“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昏充秘府。”汉代以后,历朝都以秘书省掌管图书之事,所以也称秘书省为“秘府”。【词语秘府】   汉语大词典:

  • 才难,不其然乎

    其:助词。然:这样。 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 用反诘语气强调人才难得。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於戏!国有校,家有塾,禄位以劝,风雅犹存